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泥腿子”把傩舞跳进北京

“泥腿子”把傩舞跳进北京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泥腿子”把傩舞跳进北京

【简介】 ●池佛兴 文/图 连日阴雨。在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严氏宗祠内,年轻的傩舞队员正手持道具、踩着鼓点练习着。傩舞传承人严建华一边打着鼓,一边仔细观察着他们的动作和队形,并不时加以指点。 严建华,今年47岁,新桥乡大源村人,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和傩舞队长。 重整鼓点组队伍 “大源村的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187

【正文】

●池佛兴 文/图

连日阴雨。在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严氏宗祠内,年轻的傩舞队员正手持道具、踩着鼓点练习着。傩舞传承人严建华一边打着鼓,一边仔细观察着他们的动作和队形,并不时加以指点。

严建华,今年47岁,新桥乡大源村人,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和傩舞队长。

重整鼓点组队伍

“大源村的傩舞是南唐时期,由严氏老祖宗严续从宫廷带回村中,从此代代相传。”严建华介绍说。经过长期传承发展,大源傩舞已从单纯驱邪向娱乐方面转变,成为民间的一种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

1954年,大源村的傩舞因被视为封建迷信禁演,一停就是整整41年。“我从小就听老人念叨傩舞;到尚书第参观时,第一次接触到傩舞面具,就深深喜欢上了它。”严建华说。

1994年,古傩复兴的机遇来了。那年初,泰宁县进行民俗文化调查,认为大源傩舞很有价值,要村里重组傩舞队。严建华毅然辞去民办教师的职务,挑起重振傩舞的重任。“那时,最年轻的老艺人也都70多岁了,而且乐谱和舞步都是口传身授,没有记录。”为此,严建华到县档案局、图书馆查找资料,和村中老艺人座谈,还和当时村民兵营长严日生一起远赴邵武、建宁、江西等地走访傩舞老艺人。用了近一年的时间,他终于将傩舞的资料一点一滴地补充完整。

恢复傩舞,人员和资金是最大的难题。1995年正月,严建华和严日生等5名年轻人成立傩舞理事会,在村中贴出倡议书,发起募捐。“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在我们这代人手上!”严建华说。许多年轻人被他的热情感动,对傩舞也产生了兴趣。25岁的村民林忠根不但第一个报名,还义务为道具上油漆。那年4月,一支12人的傩舞队组建起来了。

从此,严建华开始了复兴傩舞之路,一走就是18年。

山村里的 “处女秀”

队伍组建了,就得训练。“泥腿子跳舞,肯定不好意思。”严建华笑着说,“刚练习时,要关上门才肯跳,生怕别人笑话。”

不少队员踩不准鼓点,队伍跳得不整齐。严建华请来村里老艺人,将队员们分成闹台、木鱼、尺板、鼓、金童玉女等角色,一对一地进行指导。就这样,大家白天干农活,晚上练到深夜。碰到下雨,别人可以休息,他们却要跳一整天。训练很艰苦,也有人退出,但更多队员选择了坚持,并逐渐爱上了傩舞。

1995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是村民祭祀五谷神的日子。这一日,傩舞队上演了“处女秀”。

当天下午,傩舞队开始了3个小时的“踩街”表演。表演虽然稚嫩,但欢快奔放的动作吸引了全村的男女老少,大源村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演出取得了成功。“那之后,队员们都有了信心,也敢走到大街上去练了。村里对傩舞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就连娃娃们也拿着面具学着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严建华笑容满脸。

但那时傩舞队舞蹈鼓点不准,架势也不对。严建华一面研究改进,一面来到县城,请相关单位给予指导、帮助。县领导十分重视,提供了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支持。“第一次在村里演出时,由于经费不足,面具只能用纸画。”严建华说,“后来,由县里拨款,我们到江西婺源订做了十来个木质面具,演出效果大为改善。”县里还委派当时的县文化馆馆长高起光到大源村驻村一个月,帮助进一步整理傩舞的相关资料。“高馆长帮助我们改进了表演形式,并为大源傩舞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严建华说。 赶考市文艺调演

“1995年8月,高馆长建议我们参加‘第一届三明市民间民俗文艺调演’。”严建华看出这是大源傩舞走出小山村的一个契机。他和高馆长研究,将原本粗犷的踩街表演,变成细腻、欢快的舞台表演,组织大家加紧排练,傩舞队也增加到19人。同年9月28日,傩舞队在三明影剧院的表演大获成功,在十几个表演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演出奖”两项大奖。大源傩舞出名了。

同年12月,大源傩舞队参加泰宁县“民间文艺调演”,获得第一名。表演不断获得成功,严建华对复兴傩舞有了新想法――他想让大源傩舞成为泰宁旅游的独特文化元素。他和队员们画图纸、编动作、推敲鼓点旋律,努力改进表演形式,并将舞台、踩街两种表演的时间分别延长至6分钟和1小时,使得演出更加精彩流畅。

此后,傩舞队演出不断:从1996年的首届邹氏(邹应龙)祭祖庆典,到1997年的香港回归踩街、宁化首届客家祭祖等,大源古傩逐渐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元素。严建华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梦想――把傩舞推进省城,跳进北京!

傩舞跳进北京城

2005年,大源傩舞被列入首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6月13日,大源傩舞队代表福建省参加“中国(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周”。傩舞队以架势刚猛的“武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歌颂、追求,折服了观众和评委,摘取了“中外傩文化艺术展演”项目银奖和“万人踩街表演”项目“优秀表演奖”。

在南昌表演结束的当天,严建华接到电话:傩舞队进北京,为泰宁申报十佳魅力名镇“助阵”!

两天后,他们抵达北京,这次表演时限只有1分半钟。严建华抓紧时间对傩舞进行重新编排,保留了“闹台”、“蹈卦”、“舞龙”等精彩段落。6月20日正式表演时,“闹台”一亮相,全场掌声雷动,满堂喝彩,演出大获成功。同年10月,泰宁申报“中国魅力名镇”获得成功,他们应邀再次到北京参加庆祝表演。“虽然个别队员水土不服、场地湿滑等困难,但我们的表演仍大受好评,还在中央7套连续播出!”严建华自豪地说。

2008年,严建华被授予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在,大源村90%以上的年轻人都学过傩舞。深爱的艺术形式后继有人,令他感到无比欣慰。“将来,我希望傩舞队走出国门,宣传我们中国的传统傩文化!”严建华眼中满是憧憬。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