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四川南部民间傩舞得到新生

四川南部民间傩舞得到新生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四川南部民间傩舞得到新生

【简介】新华网成都11月7日电(黄毅)在起伏激越的音乐声中,上身着虎皮纹无袖衣,下身着褐色短裤,面戴脸谱,手持牛角或刀矛的青年男子边舞边发出“傩傩傩”的呼喊声,奔向各个角落…… 四川省南部县文化馆馆长邓太忠告诉记者,经过两个多月的排练,该县日前打造出了一支傩舞表演队伍,曾濒临失传的南部民间傩舞得到新生。 傩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541

【正文】

新华网成都11月7日电(黄毅)在起伏激越的音乐声中,上身着虎皮纹无袖衣,下身着褐色短裤,面戴脸谱,手持牛角或刀矛的青年男子边舞边发出“傩傩傩”的呼喊声,奔向各个角落…… 四川省南部县文化馆馆长邓太忠告诉记者,经过两个多月的排练,该县日前打造出了一支傩舞表演队伍,曾濒临失传的南部民间傩舞得到新生。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它吸纳了评书、川戏、民间跳神、祭神等的精华,借鉴了木偶、京戏、川戏人物脸谱绘画手法,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民间舞,其中以南部县双峰乡杜家班傩舞为代表。 几年前,傩舞面临失传之忧。为保护这一民间文化,南部县将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组织人力采取口述历史的方式收集整理资料。 今年7月,南部县着手开发傩舞,并邀请省里的音乐专家、舞蹈专家指点。 据邓太忠介绍,南部县打造的这支傩舞表演队伍共36人,脸谱造型均是借鉴杜家班傩舞的面具设计,舞蹈造型则是邀请专家设计的。 傩舞表演时间为6分钟左右,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是头戴面具,身着兽皮,手执戈盾的传说中的“方相氏”,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平安。第二部分是由傩舞演变而成的庆祝五谷丰收的场景,这部分与传统傩舞不同,加入了很多时尚元素。第三部分表现的主题是憧憬未来,舞蹈演员既有面目狰狞的“鬼”,又有制服鬼怪的“神”,还有貌美如花的“仙女”。 据悉,南部县将把傩舞作为重要节目展现给人们。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