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校园里活跃着傩舞传人

校园里活跃着傩舞传人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校园里活跃着傩舞传人

【简介】 □陈林 特约记者张枥 文/图 近日,记者走进南部县第三中学,在操场上见到,随着神秘、低沉的傩舞音乐回荡,20多名面戴狰狞脸谱的青年男子踩着节拍跳起了古朴原始的舞蹈……这是杜家班傩戏中的傩舞走进校园并进行排练的情景。 道具制作进课堂 “表演时,步伐要稳,动作要快与狠,且前后连贯。”排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218

【正文】

□陈林 特约记者张枥 文/图

近日,记者走进南部县第三中学,在操场上见到,随着神秘、低沉的傩舞音乐回荡,20多名面戴狰狞脸谱的青年男子踩着节拍跳起了古朴原始的舞蹈……这是杜家班傩戏中的傩舞走进校园并进行排练的情景。

道具制作进课堂

“表演时,步伐要稳,动作要快与狠,且前后连贯。”排练现场,南部三中体育老师周鑫要求学生表演时动作要刚劲有力,体现出从古至今人们在与自然搏击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进程。

傩舞排练结束后,周鑫带着20多名学生走进画室。在画室里,学生们把废弃纸盒拆开,并用小刀、圆规、剪刀等工具精心“刻画”着人物形象。

“学生不仅要学会跳傩舞而且还要学会制作傩面及道具。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周鑫说,演出道具包含兽皮衣服、演出面具等。学校开设有服装专业,只要做好设计样图,服装专业学生就能选择布料进行缝制,而面具制作就显得特别复杂,含有各类神鬼及巫觋10多种。学生得根据原有面具完成绘图、剪裁、着色等系列制作工作。

“现在学生制作的面具还不能达到演出时佩戴面具的标准,今后还将强化训练。”周鑫补充道。

傩舞传承订制度

南部傩舞历史悠久,源于图腾崇拜,属南部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它常会在驱巫求福等重要活动中演出,后流传至南部县双峰、升钟、大坪一带。清朝雍正年间,南部县双峰乡民间艺人杜显福创立傩舞演出班底——杜家班,并在南部、阆中、剑阁等县市进行演出,后经杜维先、杜天元、杜春和、杜秀石、杜洪生、杜南楼等七代传人对傩舞不断地整理、创新,傩舞表演方式、演出内容、服装道具得到了极大丰富。2007年,杜家班傩舞第七代传人杜南楼去世,南部傩戏面临“灭顶之灾”。

为让这一古老文化得以传承,南部县通过多方考证,确立了县文化馆负责傩舞文化挖掘,县第三中学负责傩舞排练的制度。

“现在已经形成学生教学生,老师只做关键技术指导的局面。”周鑫介绍说,高一新生入校,学校就开展校本宣传。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老师把关”的方式从中选取学生组成傩舞继承班底,并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系统学习傩舞文化、道具制作、傩舞表演等。高二时学生就能登台演出,到高三时就能指导高一新生排练。

傩舞文化广传播

“采用傩舞进校园这种传承方式,既保留了傩舞传承火种,同时又让傩舞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了解傩舞。”南部县文化馆馆长邓太忠说,傩舞传承借助学生间相互影响,再走进学生家庭,这样懂得傩舞表演的学生还可把这种文化带入社会、带进高校校园,从而引起更多、更广地关注。

“借助校园传承,能把傩舞推向更为广阔的舞台。”南部三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已把傩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借助校园活动、开辟傩戏文化专栏等宣传傩舞,同时对每位参与傩舞传承的学生建立档案,确保宣传、继承两到位。

“这样的节目很新颖,能成为傩舞继承人,特别高兴。”一位参与傩舞继承的高三学生说,如果考上大学,他将在大学组织同学排练傩舞,让大学校园也有傩舞文化。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