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民俗艺术撷英 傩舞
【类型】报纸
【篇名】阳江民俗艺术撷英 傩舞
【简介】 傩舞表演梁文栋摄 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 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906
【正文】
傩舞表演梁文栋摄
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
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据省编剧家、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李代文介绍,外地的傩舞主要以“神鬼”为主角,表演时角色要佩戴各种面具,“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流传在阳东的傩舞则相对“斯文”,主要类似道士舞,是过去红白喜事上所表演的舞蹈。“一般比较兴旺的家族或有威望的老人家去世才能享受这种待遇,跳傩舞以作为对长辈的一种纪念、悼念。现在,阳东的傩舞都很少戴面具了。”李代文说。
据了解,除祭祀外,在过去每年夏收秋种后,阳东的农民庆祝上田(种田后10天左右,禾苗开始转青,农民就会做“上田节”庆祝),都会做拜田头公仪式(过去农民于每年端午等节日会到田头,以简单菜肴、烧香敬祀,俗称拜田头公,意在保佑庄稼丰收),希望种下禾苗后风调雨顺,仪式的过程中也会跳傩舞。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这种仪式在阳江基本已经消失。
在首届民间民俗艺术花会上,李代文尝试挖掘阳东这种民间习俗,并首次将其编排成傩舞表演《上田节》搬上了舞台。该舞蹈开头的诗词“期望千家谷堆圆又大,堆堆堆到九重天,扯片白云做引幡,风调雨顺做上田”,该诗词贯穿整个舞蹈,既表达了农民的美好祝愿,又反映了阳东过去的风土人情。
李代文介绍,傩舞如果只按照道士舞编排的话,比较单调。因此,在表演时,通过采用传统和现在相融合的音乐元素和形体、肢体元素,并通过喜庆的暖色调服饰,可以增加傩舞的舞台效果。傩舞表演的舞姿则比较讲究气势威武、情绪奔放、节奏明快,突出喜庆、热闹的场面。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