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的傩舞“舞者”
【类型】报纸
【篇名】“国”字号的傩舞“舞者”
【简介】编者按:近日,我市麻章区的彭英芳和吴川市的黎明,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湛江傩舞和吴川飘色的代表性传承人。日前,本报记者寻到这两位“非遗传承人”,与之探寻湛江傩舞和吴川飘色的渊源及特色,还有他与非遗项目的生活点滴。 中国舞蹈艺术活化石——傩舞的“舞者”受封“国”字号!受此消息的振奋,日前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947
【正文】
编者按:近日,我市麻章区的彭英芳和吴川市的黎明,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湛江傩舞和吴川飘色的代表性传承人。日前,本报记者寻到这两位“非遗传承人”,与之探寻湛江傩舞和吴川飘色的渊源及特色,还有他与非遗项目的生活点滴。 中国舞蹈艺术活化石——傩舞的“舞者”受封“国”字号!受此消息的振奋,日前,在艳阳高照的中午,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在麻章区湖光镇下埠村寻到彭英芳(以下简称彭)。这位86岁的老大爷一脸慈祥,不时用手比划着,生动地与记者对话,揭开傩舞及其传承生涯的神秘面纱。 湛江傩舞被称为“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 记:彭大爷,我看过傩舞传承人的族谱,据说你父亲是24世传人,你是25世传人,按村里习俗计算,以30年为一世,傩舞岂不是有700多年历史了? 彭:我上祖辈六代已是跳傩舞道士。我10岁左右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傩,成年后便成为下埠村的掌门传人。童年时,我只要看着父亲的手势、听着他念的口诀,我就特别开心,会跟着跳,跟着念。傩舞有“传小不传大”的历史传统,我排行家中的老幺,才有幸成为25世传人。 湛江傩舞承载祖先的灵魂,戴着神秘的面具从远古走来,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几千年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被称为“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有收录,国内外都非常关注。 记:能介绍一下它的历史渊源吗? 彭:湛江傩舞在清嘉庆(公元1706年)陈昌齐编的《雷州府志》中就有记载。傩舞是古代湛江地区人民祭雷遣灾、祷神保平安的民间民俗舞蹈。湛江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属世界两大雷区之一。上古之时属百越之地,古代百越族人在愚昧思维和落后生产力的状况下,自然界电闪雷鸣或狂风暴雨,他们都认为是天帝雷神在主宰作祟。为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古代先民产生了对天帝雷神的敬崇。商周以后,敬崇雷公的俚人迁徙雷州,他们与古越族人聚居,对雷神的崇拜成为共同的民俗,在融合传承中形成酬祭雷神的傩舞仪式。随着社会发展,汉闽人的大量迁居,各地民俗文化的贯通,这种雷傩舞不断地得以传承发展。至今仍流传于麻章区的湖光、太平,雷州市的南兴、松竹、杨家、白沙、附城、沈塘以及吴川市的黄坡、博铺等镇乡村。 傩舞有原始古巫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记:傩舞是我国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有什么样的主要特征呢? 彭:傩舞包含着人类学、历史学、文艺学、民众学等众多科学。尤其是湛江傩舞作为一种最古老最生动的民间艺术,舞蹈动作特点基本保持原始傩的风貌,内容形式和表演风格的动作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表现“五雷”神将,一种表现历史英雄人物,但始终贯穿着雷神的主体,具有浓郁的原始古巫色彩和较强烈生活气息。 记:傩舞以什么形式来表达它的内容呢? 彭: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至廿八日或至二月十二日,流传有傩舞的乡镇村庄都举行盛大的驱除鬼疫、遣灾纳福的傩祭活动。雷傩舞的主体是雷首公与五雷公将、6个傩面具。 在凌晨4时左右,村民就在庙堂设坛敬祭神主,道士念咒经,奏请雷首公巡游遣灾,占卜允许后,人们抬着雷首公,戴着雷首公与五雷公将的傩面具,穿着五色衣服。雷首公左手拿凿,右手举斧,指挥雷首公、五雷公将到各家各户“遣灾”。各家各户庭院中备供品待迎,雷首公、五雷公将排着队,左手叉腰右手高举作“香火诀”徐徐而进。他们站立庭院中间,头左右摆动,右手不停地转动,脚步上下踏跳,不时地发出“呼”的声响。雷首公站在庭院后中间,出斧举凿踏步作向前后进退状。各家各户表演一番后,舞傩遣灾队伍回到庙前广场庆功,气氛十分热烈而壮观。 舞傩动作原始古朴独具风格。傩舞分奏请、誓师、遣灾、押灾、庆功5个程序,在锣鼓、堂鼓、高边锣、大钹、小锣、小铃及古老的陶鼓等伴奏乐曲下,跳着考兵、走清将、舞二真、舞六将等舞蹈动作。 誓死保护傩舞面具 记:能获得“国”字号的“非遗传承人”称号,您一定做了许多功不可没的事吧? 彭:作为跳傩舞道士,又是下埠村的掌门传人,我经常到旧县村等地传授和指导村中年轻人跳傩,想方设法让傩舞得以代代相传。功不可没不敢说,倒是可以提一提傩舞面具的收藏。 湛江傩舞有木质傩面具、橹罟质傩面具、牛皮质傩面具及彩绘傩脸谱等,是一项民俗事象,是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雷崇雷文化的传承,现保存有600年之久的雷傩面具。当时受破“四旧”的影响,藏有什么旧东西都有可能被毙命。我村现在沿用的傩舞面具,就是我当时冒着生命危险藏起来的。为了不让人发现,得想着法子藏到不为人知的地方。能获得“非遗传承人”,其实是政府部门的重视,文化部门的人来搜集资料、采写申报的相关内容,这个“国”字号,有他们的一半。 期望共同保护特色的文化遗产 记:傩舞发挥着多大的价值? 彭:目前湛江地区的傩舞是广东省现有傩文化较为活跃的地区,这对于傩舞的研究、保护、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 湛江傩舞源远流长,起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文化内涵深厚。为研究湛江地区古代史、民族史提供珍贵的资料。傩舞的内容形式和表演风格是研究粤西地区傩舞与中原古傩的源流传承发展关系有重大的价值。傩舞集武术、舞蹈、音乐、美学、雕刻于一体,是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是雷州半岛红土地上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助于研究和了解粤西的历史文化、社会文明和宗教的发展历程。 记:随着现代人的成长,大家对历史文化作“淡化处理”,傩舞会否有濒临危险的状况? 彭:期望大家都能重视红土地的文化,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文化遗产。湛江傩舞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各村的积极抢救和保护下,得以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相对来说,是硬件滞后的问题。各个村傩舞活动均是由农民自发组织,人员、场地、经费、组织等难以保证,场所的狭窄加上表演器具的破损,其功能不全,傩舞表演的传承、发展都面临着危机。人员的缺失也是一大危险。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艺人老去、后继乏人,部分内容及艺技几被湮灭,优秀的传统傩艺已濒临失传。另外,由于经费缺乏,广泛开展傩舞活动的保护、传承工作步履维艰,影响了抢救、保护工作。 链接 传承人简介 彭英芳:男,生于1923年6月,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人。目前是麻章区民间民俗研究会名誉会长兼艺术顾问。他童年时从师祖父、父亲学习跳傩,学成之后,在每年年例期间亲自参与并组织培养的民间艺人参加该区域各地村庄跳傩活动。2004年起,多次带领傩舞队参加艺术节、民俗文化节的演出活动及展演。 傩舞由村族传承而来,传承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彭英芳除带领傩舞队到各市、县活动外,还在村长期培教学员,现傩舞队队员有4批32人次,大力推动了傩舞的发展。该项目获多项荣誉:“傩舞”项目在2005年参加湛江红土艺术节表演荣获银奖;在2007年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4月,彭英芳将旧县“傩舞”在原来基础上创新发展,被邀请参加第四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活动。2008年9月,“傩舞”项目参加广东省“2008相约湛江”电视专题拍摄活动,拍摄作品题目为《问天》。2009年被国家授予该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本报记者麦彩霞汪坚实习生陈俏俏黄秋凯通讯员黎明 本栏照片为记者李波摄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