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傩舞舞蹈的活化石
【类型】报纸
【篇名】雷州傩舞舞蹈的活化石
【简介】听闻雷州市南兴镇的东市四境流传下来民间传统舞蹈--傩舞,被专家称之“舞蹈史上的活化石”,可谓“中国一绝”,我们便驱车冒着绵绵细雨前往探个究竟。$$车进南兴镇塘尾村,走入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三天通王宫。负责村里传统傩舞培训和演出事项的“头人”王希成很热情地接待我们,并侃侃而谈傩舞的来历与现状,引发我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636
【正文】
听闻雷州市南兴镇的东市四境流传下来民间传统舞蹈--傩舞,被专家称之“舞蹈史上的活化石”,可谓“中国一绝”,我们便驱车冒着绵绵细雨前往探个究竟。$$车进南兴镇塘尾村,走入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三天通王宫。负责村里传统傩舞培训和演出事项的“头人”王希成很热情地接待我们,并侃侃而谈傩舞的来历与现状,引发我们浓厚的兴趣。傩舞,是一种近似原始群落用来拜神问卜,祈祷福祥的舞蹈活动,在雷州南兴一带颇为盛行,始于明朝宣德年间1428年。村间乡民逢年过节或遇上大旱年头,便组织村民野夫舞之蹈之。傩舞的功利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来驱邪赶鬼,表达雷州人乞求平安吉祥的愿望;二是过去这一带少雨干旱,乡民们以舞蹈表露心声,祈天求雨。民国36年间,海康县县长陈桐带四境地方巡查,观看了塘尾的傩舞,认为表演傩舞祈雨有功,为了激励乡民百姓抗旱找水,便亲手送来一块“雨露同甘”的牌匾以示敬意和嘉奖。$$雷州傩舞,是雷州特有的用来祭雷、游神的一种舞蹈,涵盖了民间宗教、民族、审美等文化,又交织着雕刻、戏剧、舞蹈、音乐等艺术。傩舞表演实行“五固定”--人员、动作、面具、服饰及程式。参与舞蹈的人员8名,指挥演出的道士一名,伴奏4名。傩舞可分为两种表演形式:一是师公舞;一是师公戏。无论是舞还是戏,都要按既定程式进行,先是预演敬酒,随着锣鼓音乐节奏翩翩起舞,再接着要练兵以驱邪赶鬼,后利用五雷公将赶雨以求天降甘霖,祈祷福祥。傩舞的面具有些类似京剧的脸谱,当地人称傩舞面具为师公脸壳,是用雷州上百年的勒古头巨形根部作原材料经雕刻而成,经久耐用。由于傩舞带有武术动作,表演时很费力气,故而角色一般由身强体壮的中青年男人来当任。$$傩舞经历变迁,在“文革”时期被当成“封建残余”而被扫地出门,塘尾村也曾沉寂过一时。1981年后,傩舞在这一带才被恢复。村里重新组队排练和表演傩舞,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演出队从早上6时至下午6时,连续12个小时沿着东市四境塘尾上下、岭高、东市四条自然村巡游表演,大街小巷挤满了观看的群众,场面非常热闹壮观,倍添节日气氛。近年来,傩舞已走出东市四境,南兴、雷城、遂溪、湛江等地留下它的足迹。2003年湛江工博会召开,作为雷州市特色民俗文化节目,傩舞被请上文艺晚会舞台表演。广东卫视台、湛江电视台也分别到塘尾村进行傩舞实地拍摄,将这一“舞蹈活化石”形象地推介到荧屏上。羊城晚报也以“特色文化”专版两次到塘尾进行采写报道。村民们表演的节目《傩舞考兵》已正式列入“人类的记忆”档案,并获得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舞蹈表演二等奖,让雷州半岛人的祖先遗落在田野红土里的文化发出草莽而芳香的气息。$$傩舞,是雷州红土地上盛开的一朵古老而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的舞蹈奇葩,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初始时期舞蹈的雏形和对美的朴素追求,同时又体会到作为地方文化特色的雷州舞蹈向前发展的当代韵味。天上依旧飘着毛毛细雨,让我们依依不舍于塘尾村,一走一回头,拉长了对“舞蹈史上活化石”的无尽情思与遐想……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