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傩舞:“活化石”期待复活
【类型】报纸
【篇名】邵武傩舞:“活化石”期待复活
【作者】 何兴明
【简介】傩舞是古人驱疫逐鬼的一种仪式,目前在全国各地都有所留存,但福建邵武傩舞却有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堪称古傩“活化石”。$$邵武和平镇坎下村前山坪自然村至今遗存着一方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记载当地傩祭活动的石碑。据碑文记载,邵武傩舞始于宋代,由中原传入,迄今已传承了上千年,现仍流行于大埠岗、和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639
【正文】
傩舞是古人驱疫逐鬼的一种仪式,目前在全国各地都有所留存,但福建邵武傩舞却有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堪称古傩“活化石”。$$邵武和平镇坎下村前山坪自然村至今遗存着一方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记载当地傩祭活动的石碑。据碑文记载,邵武傩舞始于宋代,由中原传入,迄今已传承了上千年,现仍流行于大埠岗、和平、肖家坊等乡镇。历史上邵武府辖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四县与和平分县,所以邵武成为傩舞在福建省的主要分布区。 $$邵武傩舞保留的是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说唱的原始的“舞”,而非其他许多地方衍变了的“傩戏”。在面具、服饰和舞蹈动作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古傩遗韵,保留祭仪乐舞中的驱傩原生形象,是名副其实的古傩“活化石”。傩舞面具多为樟木或梧桐木雕刻,造型夸张,色彩浓艳,神鬼人兽造型各异。$$邵武傩舞除保留原始的驱疫逐鬼的内容外,还增添了诸如春祈秋报、祈愿生子添丁、健康平安等,内涵更广泛丰富。邵武地方跳傩均不称“傩舞”,而是以具体节目名称如“跳番僧”、“跳八蛮”等直接称呼。各乡村跳傩均有愿神,其奉祀的愿神不尽相同,举行跳傩活动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邵武傩舞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古越文化的交汇融合,同时融释、道、儒和民间信仰于一体,又有弥勒教、无为教、摩尼教等宗教的流传轨迹和影响,这是全国各地傩文化形态极少见的现象,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同时,邵武傩舞还是历史上邵武府地区各种文化积淀、融汇的遗存,对研究闽北乃至福建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傩舞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受到严重冲击。 $$因傩舞宗教色彩较浓,曾被视为封建迷信,长期以来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尤其是“文革”期间完全被禁绝,致使其传承过程一度断档。据调查,原来邵武的傩舞远不止现有的这几个节目内容,舞蹈动作也更复杂,现已失传了许多。原来许多跳傩活动活跃的地方如桂林乡的杨名坊、横坑、下渠和张厝乡的庵竹窠等村落,原都有傩舞班,现在已找不出从事傩祭活动的艺人了。 $$老艺人相继谢世,而接班人缺乏,也是傩舞传承发展的一大瓶颈。即使有些老艺人健在,也是年事已高。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代文化生活日益多姿多彩,对傩舞这一古老的文化活动也造成了严重冲击。桂林乡大岭村文化协管员黄家明对该村傩舞的传承表示了担忧:“村里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加上观念的变化,现在有时间、有兴趣学习傩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近年来,邵武市有关部门及乡镇村针对傩舞现状,采取积极措施,对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瑰宝进行发掘和抢救、保护。邵武先后成立了保护领导小组和研究机构,恢复、充实和健全了6个乡镇的傩舞队伍。同时,投入数十万元资金,用于购买服装、道具、开展活动和培养传承人,扶持该舞蹈的恢复和发展。$$政府部门的重视,也激发了民间传承人的热情。今年72岁的大埠岗河源村民龚茂发,少年时代学会了“跳番僧”。上世纪80年代,他看到文化部门热心地搜集傩舞资料,也认识到这种民间艺术的价值,于是重新组建傩舞队,请村中老艺人对新手进行教习,现在已有30多名年轻人加入,河源村的傩舞活动也得以恢复和发展。$$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加工,古老的傩舞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邵武艺术团创作排演的傩舞《喊春》、《傩之舞》,先后赴澳门、厦门、福州等地演出,反响强烈。 $$邵武傩舞已被认定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不久邵武市还被正式命名为福建民间(傩舞)艺术之乡,目前邵武傩舞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期致力于傩舞发掘保护工作的邵武市文体局干部韩承伟认为,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邵武傩舞,需要方方面面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更有许多有识之士在期待着,邵武傩舞这一古老的舞蹈“活化石”,能向全国、全世界更多地展示它的神采,实现深层意义上的“复活”。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