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临桂傩舞悠然起舞

临桂傩舞悠然起舞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临桂傩舞悠然起舞

【作者】 赵积亮

【简介】 桂林市临桂塘北村是自治区级双文明村。300多户人家的村子,民风淳朴,以牌灯表演闻名,并保留着起源更早的傩舞。 傩舞,古称傩礼,俗称跳神。据考证起源于奴隶社会,盛行于唐宋明清。 清嘉庆七年(1802年)《临桂县志》记载:“今乡人傩,用巫者为之跳神,其神数十,辈以令公为最贵。戴假面著衣甲,婆娑而舞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324

【正文】

桂林市临桂塘北村是自治区级双文明村。300多户人家的村子,民风淳朴,以牌灯表演闻名,并保留着起源更早的傩舞。

傩舞,古称傩礼,俗称跳神。据考证起源于奴隶社会,盛行于唐宋明清。

清嘉庆七年(1802年)《临桂县志》记载:“今乡人傩,用巫者为之跳神,其神数十,辈以令公为最贵。戴假面著衣甲,婆娑而舞……有楚辞之遗”。

当年,跳神是临桂农村最隆重的盛会。以村或家族为单位,每三年聘请傩队表演一次,每次三昼夜。塘北村子较大,人口众多,民间艺人人才济济,牌灯表演和傩舞表演水平较高,名声在外,因而不少村子在科举考试大比之年竞相邀请塘北村的牌灯和傩舞艺人去表演。

表演时,艺人头戴木制面具,身着彩衣,装扮诸神。塘北的傩队一般由四人组成:乐师三人奏傩乐,傩舞艺人一人戴面具应声起舞。傩乐队吹笛两人,打鼓一人。傩乐用的笛子较粗,直径达2.5公分,没有笛膜,只有七孔,乐调低沉苍凉哀怨。鼓有两种:剧团鼓和南鼓,全由鼓乐手一人根据需要来敲。其中南鼓较为独特,长约70公分,两头大中间小,鼓身有木制的也有陶瓷烧制的,上覆精制猫皮,鼓调低沉有力。

今年78岁的塘北村民龙双才老人,是村中1953年以前傩队的吹笛乐师,也是如今村中唯一精通傩乐的人。骆冬喜老人则是村里唯一的梅山教师傅,从小酷爱唱戏,每天唱完戏之后又被父亲要求学习傩舞。

傩舞面具全套共108个,制作于明清时期,均为坚硬木质材料雕刻而成,所雕大多为托塔李天王、二郎神、哪吒、灵官神等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如今,塘北村仍珍藏着几十个古代木制面具,虽尘封多年,但仍相当完好。

塘北傩舞表演节目达30多个,主要有:《开山》、《令公》、《鲁班》、《土地》、《盘古》等。当地群众最喜欢、印象最深的节目是《哪吒》,一说起傩舞,骆炳金老人便来了精神,说到兴奋处,情不自禁摆开架势,模仿手拿响剑的样子,照着跳神的动作边舞边唱:“三太子,脱开龙袍,移东山塞南海。”在临桂县文化部门帮助下,塘北傩舞得到整理,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积亮)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