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古之巫舞
【类型】报纸
【篇名】傩舞——古之巫舞
【作者】 包括傩舞
【简介】 贺孝贵 在恩施市东乡一带,至今保留着巫觋文化的活化石——还傩愿。还傩愿的本质部分是打鬼驱疫,因巫师(现在叫傩戏艺人)有很多手舞足蹈的动作,而被现代的文艺工作者冠名为傩舞,其实它就是古代巫师在大傩活动中的表现动作,即巫舞。 古时候,人、神的相处之道是娱飨和卜筮。《国语·楚语》说:“民之精爽不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84
【正文】
贺孝贵
在恩施市东乡一带,至今保留着巫觋文化的活化石——还傩愿。还傩愿的本质部分是打鬼驱疫,因巫师(现在叫傩戏艺人)有很多手舞足蹈的动作,而被现代的文艺工作者冠名为傩舞,其实它就是古代巫师在大傩活动中的表现动作,即巫舞。
古时候,人、神的相处之道是娱飨和卜筮。《国语·楚语》说:“民之精爽不二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宜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日觋,在女日巫。”屈原《九歌·东皇太一》也描述了人、神通过巫师相通的场面:巫男巫女沐浴芳香,华服盛装,随乐曲而翩跹起舞,邀众神降临殿堂。
巫觋的任务除了邀神、娱神,打通人神相交的通道,还有打鬼辟邪,傩鬼逐疫就是其中一种。古时候进行傩鬼仪式最著名的巫师叫“方相氏”。
到了东汉,大傩仪式更为盛大。《后汉书·礼仪志》详细描述了方相氏率领十二兽进行巫舞的热闹场面:“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饿衣毛角……黄门令奏曰:‘侲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凶,胇胃食虚,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张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
以上场面是何等的壮观。这里不仅告许了我们十二兽的称谓,还描述了方相氏领十二人行巫舞的舞蹈格局以及扮十二兽的舞者化妆后的形象,其中包括“木面”,即今傩戏面具。
方相氏是谁?汉族认为是蚩尤,即九黎族首领。《龙鱼河图》说,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张衡《西京赋》说:“蚩尤秉钺,奋鬣披般(斑),禁御不若,以知神奸;螭魅魍魉,莫能逢旃。”张衡在《东京赋》中又说:“卒岁大傩,方相秉钺,巫觋操茢,侲子万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发无臬。飞砾雨散,刚瘅必毙。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其热闹与隆重的场面,可与《后汉书·礼仪志》的记载相印证。如果我们要追溯傩舞即巫舞的发明人是谁,虽不能肯定的说是方相氏蚩尤,但他至少是改造者、传播者、发扬光大者。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还傩愿是古之大傩的传承,傩舞即大傩仪式中赶鬼驱疫的巫舞。这种巫觋文化的起源是多头的,曾为各民族所共有,后为汉族将其规范化、正统化、礼仪化,成为宫庭、官府、民间既定的一种赶鬼驱疫的仪式。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大傩活动逐渐走向消亡,目前只以民间坛口的形式保留在部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它虽是古代文化的一丝遗风,但最终将被现代文明所湮灭。当然,被叫做傩舞的巫舞经过改造,去掉迷信成分,仍不失为一种富有民间色彩的文艺表现形式,如土家铜铃舞,它原本是土家族巫师土老师做法事的表现动作,经文艺工作者改造,成为土家族优秀的舞蹈保留节目。恩施的傩舞要很好地传存下去,需要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去加工改造,在保存其原生态精髓的同时,赋予它与时俱进的精神与表现形式,融入现代普通人的文化生活。否则,即使傩愿戏(包括傩舞)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仍有面临失传的危险。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