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村支书的傩舞梦

村支书的傩舞梦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村支书的傩舞梦

【简介】 杨远英 凌晨4点多,严建华起床了。天还未亮,他和妻子黄高香骑着摩托车来到2公里外的茶树菇基地,这就忙活开了。采摘,烤菇,包装,三餐都在基地解决,等到了晚上8点多,一摊事儿才收拾妥当。和妻子乘着夜色回了家,他还得处理完村务才能歇下。 这段日子,严建华每天都是这么过来的。进入茶树菇采摘期后,作为村支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187

【正文】

杨远英

凌晨4点多,严建华起床了。天还未亮,他和妻子黄高香骑着摩托车来到2公里外的茶树菇基地,这就忙活开了。采摘,烤菇,包装,三餐都在基地解决,等到了晚上8点多,一摊事儿才收拾妥当。和妻子乘着夜色回了家,他还得处理完村务才能歇下。

这段日子,严建华每天都是这么过来的。进入茶树菇采摘期后,作为村支书的他便一门心思扑在了基地里。收获的茶树菇,除了增加村财,还能给村里傩舞队员们多一份保障啊。

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的傩舞队是在严建华任村文化协管员时组建的。大源傩舞始于公元937年,上世纪50年代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禁演,道具烧毁,沉寂多年。严建华从小不断从祖父口中了解到“傩舞”故事,面对傩舞失传、断代的现状忧心不已。1995年,县里开展民俗文化调查,提议重组傩舞队。

他主动担起了重任。没有乐谱和舞步的记录,严建华便向村里年老艺人请教,到县博物馆、图书馆查资料,走访居住在江西黎川、邵武、建宁等地的亲戚们记下舞步、服装、道具的式样,一步步拼凑起了大源傩舞面貌。没人肯学,他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在县文化部门帮助下,只有10名队员的傩舞队终于成立了。

作为傩舞队长,严建华负责组织队员们农闲时排练,村里的6位老艺人也赶来手把手指导。6个月之后,第一次登台到三明表演,获得优秀演出奖。之后陆续登上了不少表演舞台,村民的热情越来越高,加入的队员最多时达到30人。2005年,泰宁夺得“十佳魅力名镇”,大源傩舞代表县里进京表演,入选央视播出的5个节目之一。

可是,演出耽误农时,加上农村致富门路少,渐渐地,很多年轻的傩舞队员离开村子去外地开店。傩舞队一度只剩下15个队员,年纪都在40岁以上。“劝不住,关键是没有一个产业留住他们啊。”严建华感叹。

2012年,福建日报报业集团重点帮扶挂钩大源村,报社出资30万元,牵手厦门夏商集团,打造了60万袋规模的大源茶树菇基地。基地总投资150余万元,其中90万元,是严建华等5个村主干贷款贷来的。

有了产业,傩舞队有了保障。村里把13个棚租给队员做,每个菇棚每年产干菇1500公斤,纯利润4万元左右。为了帮大家照看菇棚,村支书严建华几乎把家安在了茶树菇基地。妻子黄高香说,前几年家里种植茶树菇5万袋,一年可以轻松收入八九万元。现在自家不做了,丈夫每天都要来基地帮忙,因为只有他懂烘烤技术。要到县里办事情,他就一早到基地把事情安排妥当。一年下来,付出的精力多了一倍不止,收入倒少了。家里事情没空打理,竹山、果树全荒废了。

为了请回以前的队员,严建华不知打了多少个电话。“在外开店一年挣上七八万元,现在家里做菇也有六七万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你就回来吧。”严建华这样劝说。经他不断“游说”,30多岁的严小平、戴鑫森先后从外地回到了村里。他还发动在厦门打工的侄子严大庆回到家乡,为傩舞队注入新鲜血液。现如今,傩舞队员稳定在了18人。

这几年,大源村先后捧回历史文化名村、中央红军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等“金字招牌”。如何用好这些“招牌”发展旅游?严建华带领村干,入户调查,开了村民会议商讨,到该县旅游专业村水际村考察,最终将大源村的发展定位在傩文化、古建筑、家庭旅馆、餐饮、农家产品等方面。目前村里已经成立旅游协会,正在申报“大源傩生态农家服务公司”,家庭旅馆的床铺在订做中,茶树菇品牌“大源傩”商标4月底注册成功。

“村里发展好了,才能让村民们富起来,把傩舞队员请回来。”严建华疲惫的眼中写满憧憬。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