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开展湛江傩舞收集、整理、挖掘以及申报的工作 湛江傩舞“教父”
【类型】报纸
【篇名】80年代开展湛江傩舞收集、整理、挖掘以及申报的工作 湛江傩舞“教父”
【简介】 庞德宣在展演傩舞的技艺。 叻人档案 庞德宣,78岁,遂溪县江洪镇人,中学时参军到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当舞蹈演员,后转业到江西歌舞团;1984年从江西调回湛江,曾任市歌舞团副团长、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1986年,在市文化局(今市文广新局)主持下,庞德宣在同事配合下,开展湛江地区傩舞收集、整理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419
【正文】
叻人档案
庞德宣,78岁,遂溪县江洪镇人,中学时参军到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当舞蹈演员,后转业到江西歌舞团;1984年从江西调回湛江,曾任市歌舞团副团长、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1986年,在市文化局(今市文广新局)主持下,庞德宣在同事配合下,开展湛江地区傩舞收集、整理、挖掘以及申报的工作。湛江傩舞的“舞二真”、“舞六将”、“考兵”和“走清将”陆续被挖掘出来。湛江傩舞获得国家级非遗项目,庞德宣功不可没。民间艺人称他为“湛江傩舞教父”。去年底,庞德宣和祝宇联合主编的《湛江傩舞》出版,市委宣传部部长邓碧泉为该书写序。该书是目前研究、解读湛江傩舞最权威书籍。
文/记者陈凯杰 记者协理叶碧波 图/庞德宣提供
1 80年代受命调查湛江傩舞
国家对民族民间舞蹈挖掘非常重视。庞德宣老人说,1985年12月,市文化局派他去广州参加会议,传达中央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和加速收集、整理、研究全国各民族民间舞蹈。庞老告诉记者:“当时,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舞蹈家协会决定成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并明确指出,在‘四人帮’时期,我国各族民间舞蹈曾受到严重的破坏,以至资料散失,不少民族民间舞蹈已经失传或即将失传,情况危急,全国各地要认真对待,高度重视,并规定详细的编写细则和要求。”
庞老回忆道,会后,当时的省文化部门的领导对他说:“你从江西调回湛江,江西傩舞很出名,但我们广东有没有傩舞,到现在还没有答案。但在全国关于傩舞的收集和调查中,有提到傩舞的源流已流入广东地区。我们希望在广东能找到这‘流’。请你回去深入调查一下,看看粤西地区是否有傩舞。”
湛江有没有傩?庞老当时心里没有底。他说:“根据国家文化部‘在精选节目时,特别是对那些曾经广泛流传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尊重历史,慎重对待,不要轻易舍弃’的要求,我决定回湛江后要好好调查。”
2确立“广东有傩,傩在湛江”
庞老说,广州会议结束后,市文化局召开了编辑出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的工作会议,由各市、县、区文化局长、文化馆长及有关编写的同志参加;同年4月,《集成》编辑开始到各县区协助开展普查工作;同年7月30日,吴川、雷州(海康)、徐闻、遂溪、廉江、坡头、郊区(麻章)等地共发现45个民俗民间舞蹈,经挖掘整理,最终选定吴川的“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将”,郊区(麻章区)的“人龙舞”、“考兵”,雷州(海康)的“散花舞”、“走清将”,徐闻的“屯兵舞”,廉江的“舞鹰雄”9个节目上报省,而经省文化部门的严格审核,湛江9个节目以风格浓郁、特色鲜明全部入选。全省100多个节目只有41个被选入《集成》,而湛江就占了9个,不能不说成果喜人。
庞老告诉记者,《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的“舞二真”、“舞六将”、“考兵”、“走清将”的出现,确立了“广东有傩,傩在湛江”的重大发现。同一时刻,也引起了省内乃至中央的高度重视。一直以来,“傩”到底是什么,“傩舞”又是什么舞,很多人都搞不明白。庞老告诉记者:“其实‘傩’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是驱邪逐疫、禳灾纳吉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神秘仪式,是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我国各地都存有许多独特的活态傩文化遗存。傩舞是古代盛行的一种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祭祀的舞蹈统称为‘傩舞’”。
3“得知有面具舞我眼前一亮”
庞老说,当他在各县(市)区的交流会上得知吴川、雷州、麻章有面具舞后,不禁眼前一亮。回忆当时发现傩舞的情形,庞老还记忆犹新。他说,普查小组进入了吴川市大岸村,与村干部开座谈会,宣传《民舞集成》普查的精神。可是村干部不理解,他们不同意将舞蹈和面具公开。最后他和工作组再三耐心细致地说明普查是国家重任,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万年大计,是传承发展、造福子孙的大事,村干部集体商议后,最后才表示同意,并说这是他们几百年来第一次让“二真”见光(单独给外人看)。
“舞六将”的发掘非常难得。当时普查小组进入吴川博铺镇,当地老艺人陈锦全、龚跃庆等六位老艺人穿上服装,手执道具(兵器)表演了完整的套路。“舞六将”的六大元帅都各有兵器,舞法风格各异,代表性很强,尤其更具特色的是每位人物出场时都要先做一次“踏三戈”再表演内容,这在傩舞的表现形式上也是独具一格的。
发掘“考兵”也有一段故事。去到麻章区旧县村,当地群众很支持,从庙里拿出车、麦、李、刘、洪、土地公、土地婆等七套面具给普查组看。面具颜色鲜艳,造型可爱,人物逼真。但可惜没有见到舞蹈部分。要看舞蹈只能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才能看到。普查小组耐心地等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才拍录像留存。
“走清将”出现在雷州市松竹镇东角村、南兴镇的东市村、下田村和雷城东门村等地,他们的面具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东角村傩舞由六人组成,其中一人是雷首,其余的分别戴着红、黄、蓝、白、黑面具,代表着马、郭、方、邓、田等五员神将。在喧闹的爆竹声和鼓声中,由站在中央位置的“田”带着四神将和雷首跳着基本舞步横排入堂,在堂中按东、南、西、北、中做套路动作。他们的动作有力,风格古朴、奔放、粗犷,节奏鲜明,队形变化完整,极富特色,是一个较完整的傩舞。
雷州市南兴镇东市村“走清将”的面具是该村供奉的“三神五将”。雷州市南兴镇下田村“走清将”的面具造型特殊,神态逼真,特色鲜明,面具横摆一排,面具后墙是一幅彩色的图画,“天罡”画着一只美丽的仙鹤,“玄坛”画的是一只低头吃草的山羊,这样设计的祭坛在全国各地的傩坛中都很少见。雷州市雷城东门村“走清将”的面具也有特色,由五名青年头戴青、赤、白、黑、黄面具代表五雷神将,手执牛角、兵器,到各家各户去“驱鬼疫”、“送吉祥”、“保平安”。戴的面具不是木制品而是皮制品,是用牛皮制成的面具,是元代传下来的。这样的面具在雷州半岛的“走清将”中很少见,之前在广东省也未见过。这些都足以说明湛江地区的傩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4命名傩舞“走清将”
庞老告诉记者,湛江各地的傩舞一一被挖掘出来后,遇到一个难题,就是这个舞蹈的定名问题。特别是雷州傩舞的定名。庞老说,“在普查中,雷州当地的群众都把傩舞叫做‘走XX’,而且说的都是雷州话,我们普查组人员不知这三个字怎样写,也没法在其它方面找来相关的佐证。我与当时雷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柯祥荣讨论研究了很久,最后从雷州话的译音上确定为‘走成伥’。从此在国内的《集成》、论文及相关报导上都用‘走成伥’,直至2001年。”
庞老接着说,“后来我在不断地深入调查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曾和几个老艺人交谈,他们提到‘走成伥’的写法不对,‘走XX’是指傩神过年例时,走到各家各户去清理妖魔鬼怪的五雷神将,所以应叫‘走清将’,而不是‘走成伥’。这次交谈使我大受启发。但我心想糟了,我犯了一大错误,心里很内疚,想赶快纠正过来。一直到2003年,我在南昌遇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责任编辑,也是广东卷的责任编辑梁力生同志,我向他说了‘走成伥’更名的事,他完全同意更正,并会在有关报道文章说明更改。这样至2003年后,‘走成伥’更名为‘走清将’。这古老的习俗承载了人们祈福纳吉,丰衣足食善良美好的愿望。”
在庞老的家,存放了很多有关傩舞的资料。湛江傩舞可以这么出色展现在世人眼前,他倍感自豪。20多年来,他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共挖掘整理出湛江地区7个傩舞48具面具,不图名、不谋利,只是出于对民俗民间文化的无比热爱,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
2008年,湛江傩舞被批准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闻此消息,庞老尽管已经退休,但仍然激动万分又倍感骄傲。他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一直在挖掘、收集、整理湛江丰富而又别具特色的民俗民间舞蹈,被同志们、朋友们尊称我是‘挖掘民间舞蹈宝藏的人’,还称我是‘挖掘湛江傩舞的第一人’。这些尊称我不敢当。但要说起湛江傩舞,倒真是与我有着不解之缘。”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