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面具“现身”临桂四塘乡
【类型】报纸
【篇名】傩舞面具“现身”临桂四塘乡
【简介】八桂视点 生活报通讯员骆志华文/图 本报讯近日,临桂县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四塘乡塘北村意外发现30多副罕见的傩舞面具,这些形象生动、各具特色的傩舞面具不仅在临桂县属首次发现,而且充分印证了“傩舞”曾经是四塘乡除“耍牌灯”、“唱调子”、“舞狮子”之外盛极一时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对研究傩舞这一民间文化习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367
【正文】
八桂视点 生活报通讯员骆志华文/图 本报讯近日,临桂县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四塘乡塘北村意外发现30多副罕见的傩舞面具,这些形象生动、各具特色的傩舞面具不仅在临桂县属首次发现,而且充分印证了“傩舞”曾经是四塘乡除“耍牌灯”、“唱调子”、“舞狮子”之外盛极一时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对研究傩舞这一民间文化习俗具有很高价值。 小祠堂藏着傩舞面具 近日,笔者在塘北村的祠堂里看到了这批面具。面具被摆放在一个角落里,上面落了不少灰尘,颜色较深,看上去已有好些年月。 经初步测量,这些面具长约20厘米,宽约25厘米,厚约3厘米,均为木质结构,共有32副之多。虽然有些面具的色彩已经褪去,但五官俱全,雕工栩栩如生。 面具是傩文化的实物见证 据塘北村退休教师龙童喜、骆双付两位老人介绍,这些面具应该是明清时期村里跳傩舞者所留,面具均为坚硬木质材料雕刻而成,配以彩绘,有红脸、白脸及彩脸之分,所雕大多为托塔李天王、二郎神、灵官神等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原本有72副,分别代表72路神仙。 村中老一辈人介绍,自明清时期以来,村里一直有跳傩舞的传统习俗。每隔3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一日,村中都要举行隆重的开坛仪式,跳起傩舞,期望驱赶妖魔鬼怪,祈求老少平安、风调雨顺等。“灵官神”、“二郎神”分别坐镇“李天王”(李靖)左右,谓之左青龙、右白虎。其后,在鼓乐声中,在开坛师的指挥下,72路神仙依次出场起舞,连跳傩舞数天数夜,直至整个活动结束。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文化盛典。 上世纪“四清”、“破四旧”运动开展之后,村里再也没人跳过傩舞,傩舞面具也没在公众场合出现过。所以村里60岁以下的人对此知之甚少,目前仅有几位老人看过跳傩舞的情景。傩舞面具也成了临桂傩文化的实物见证。 有关部门积极采取保护措施 据了解,这些面具得以保存,全靠年近80岁的骆耐生老人。上世纪当地开展“四清”运动时,“四清”工作队队长曾带着一帮人来到村里,想要销毁面具。骆耐生坚决不同意,那伙人只好走了,面具也得以保存下来。多年来,骆耐生老人将面具当宝贝一样保护着。几年前,由于种种原因,存放地点几经更换,最后选择了村中祠堂。但因潮气侵蚀等原因,大部分面具已遭损毁,72副面具如今仅存32副。老人说,看着这些面具慢慢腐坏,他很是心疼。 据了解,四塘傩舞已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县、乡有关部门已积极采取措施行动起来,抢救面临失传的傩舞以及傩舞面具,争取让它们早日重现舞台。 ■相关链接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也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势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驱赶妖魔鬼怪,祈求村里男女老少平安,祈求风调雨顺,祈求科场顺利等是跳傩舞的重要目的,是农耕文化的产物。 傩舞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我国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 守护傩舞面具的骆耐生老人面对堆放在祠堂角落的面具感慨万分 雕工精致、惟妙惟肖的傩舞面具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