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曲周民间傩舞聚英叉会

曲周民间傩舞聚英叉会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曲周民间傩舞聚英叉会

【简介】刘杨赵志民田荣胜 曲周民间傩舞聚英叉会,是曲周县安寨镇南阳庄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花样繁多,内涵丰富,表现形式独特,多年来世代相传,深受人们喜爱。2007年6月,“曲周南阳庄聚英叉会”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聚英叉会不仅是一种民间娱乐项目,而且还被当地百姓赋予了独特的含义,代表祈福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81

【正文】

刘杨赵志民田荣胜 曲周民间傩舞聚英叉会,是曲周县安寨镇南阳庄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花样繁多,内涵丰富,表现形式独特,多年来世代相传,深受人们喜爱。2007年6月,“曲周南阳庄聚英叉会”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聚英叉会不仅是一种民间娱乐项目,而且还被当地百姓赋予了独特的含义,代表祈福、祥瑞和平安。 一 南阳庄村位于曲周县城东南部15公里处。明洪武二年,远祖刘文进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距今已有638年的历史。据传说,明清时代,该村村民为防匪患,农闲之日,习武成风。康熙年间,有一江浙抗清复明义士,为躲避清政府追杀来到此地,因跋山涉水,旅途劳顿,不幸身染重病,卧倒在一家店铺前,被乐善好施、古道热肠的南阳庄村民发现后,马上为其安排住处,饮食调理,又慷慨解囊,踊跃集资,还遍寻名医,为其悉心诊治。旬余,义士身体痊愈,念及当地人扶危济困、古道热肠的义举而无以回报,遂于农历7月30日这天将自己密不授人的舞叉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当地的先民,并组成“聚英叉会”以祈求上天降福该村。 因传授舞叉日子是农历7月30日,这天也是民间传说阎王的生日,所以后来人们便把每年的农历7月30日作为叉会纪念日。如今每到这一天叉会人员便会聚在一起切磋叉技、烧香、祭曲以示纪念。每逢久旱无雨,庙会开光或春节、农闲时节,村民们便开始了傩舞聚英叉会表演,其影响之大波及到肥乡、邱县、鸡泽等周围几县。关于“聚英叉会”名称的由来,虽然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但有口头传承,意为“聚集英武之士,以叉会友,习武健身。” 二 “聚英叉会”以武术和舞蹈为主,又揉进了戏曲、音乐、美术、服饰、雕塑、编织等姊妹艺术,渐渐演变成为文体娱乐项目。它表现形式丰富独特,主要体现在:敲鼓聚英。每逢“傩舞聚英叉会”活动时,便首先在村子中央摆上一面大鼓,敲鼓召集叉会人员,半小时之内叉会人员就从四面八方携钢叉等道具,迅速地汇聚到叉会的大旗下。庙前整队。叉会会首手执蓝旗指挥,叉会人员便在聚英叉会大旗的引导下排队上庙。在庙前把钢叉全部架在一起,摆上供品,由会首上香,鸣放鞭炮,全体跪拜,聚齐队伍。鸡血祭叉。表演开始前,每俩人为一组挥舞钢叉依次出场,面对面分引两队,出场结束变成“一”字阵排开,叉头向下插在地上,然后以鸡血祭叉,以图吉利保佑平安。最后全体人员单腿跪地三叩首,打二踢脚,弓步取叉,仪式完毕。排队跑场。表演时,先排队跑场。全体人员手抓叉头、叉柄排队跑圆场,变成一队下场,下场时每人从前面一人挥舞钢叉上跳过去,然后挥舞钢叉让后面一人再从自己的叉上跳过,依次跳完,打开场围成一个圈。花脸拌鬼。所有参加人员全部涂鬼脸,着鬼装,带鬼面具,装扮成鬼。 在锣鼓声的助威下,叉会人员表演时先进行跑场,跑圆场手抓叉头、叉柄拖地,手举钢叉跑“8”调;跑别棍(跳骚窝)时,钢叉举起。表演舞叉样式有十几种,现在主要有单挑花、双挑花、双抄花、背剑、倒背剑、怀中抱月、单打锣、双打锣、窜叉、手捻花、猫洗脸等,叉在舞叉人的手上、臂上、背上上下翻飞,或挑、或抄、或捧、或滚、或窜,开合自如,令人眼花缭乱,场面颇为壮观。 聚英叉会还在舞叉中演绎了许多故事情节。《阎王登殿》是纪念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的。《套野灵鬼》是为怕“野鬼”作乱,“地方鬼”手拿令牌、铁链捉“野灵鬼”,保一方平安。这些故事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三 曲周聚英叉会将戏剧表演、武术动作融合于傩舞表演之中,并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中汲取精华,创作新节目,形成了娱人娱神的民间舞蹈,演出时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腻潇洒,生活气息浓厚,具有原生态特征。聚英叉会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以一种民间舞蹈文化形式存在,对研究当时的民间文化、民族风情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精神寄托、经济状况提供了实体性的资料,在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戏剧学方面具有较重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对聚英叉会的深入学习研究,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群体舞蹈史的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为我国民间文化发展史增添新的一页。 聚英叉会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聚英叉会还可以健体强身、磨练意志。它丰富了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平安和谐生活的祈望和期盼。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