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降狮舞的“傩舞”之变
【类型】报纸
【篇名】柳林降狮舞的“傩舞”之变
【简介】□ 朱玉东 郭洪恩 任金光 代向峰近日,一个令人惊喜的悄息在聊城文化界迅速传开,经省有关专家认定,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冠县柳林南街降狮舞”不是狮舞,而是傩舞!而目前全省只发现3处傩舞,冠县是保存最完好、最精彩的一处!傩舞――百舞百戏之祖傩舞,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古人穿着兽皮树叶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02
【正文】
□ 朱玉东 郭洪恩 任金光 代向峰近日,一个令人惊喜的悄息在聊城文化界迅速传开,经省有关专家认定,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冠县柳林南街降狮舞”不是狮舞,而是傩舞!而目前全省只发现3处傩舞,冠县是保存最完好、最精彩的一处!傩舞――百舞百戏之祖傩舞,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古人穿着兽皮树叶,围着熊熊篝火,戴着狰狞面具,跳起最原始的舞蹈,来祭祀那不可知的天神地灵、山精水怪,这种舞蹈就是傩舞。傩舞从一诞生就包含有戏剧的因子,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舞者有身份和角色,带有最原始的戏剧特征,被称为百舞百戏之祖。傩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遗存较多,中原地区较少,山东省则更为罕见。傩舞往往和民俗活动成为一体。在节庆、庙会期间活动的时候,民俗文化特点更浓,包含了驱邪避灾、求神祈福、送福迎祥、娱神娱人、联络族众、和谐邻里等用意。有时还和戏曲演出、灯彩游艺、民俗礼仪等结合起来,纵情欢愉,宣泄情感,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未来的企盼。傩舞更是融合了历史、宗教、戏剧、舞蹈、美学等多种学科内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无价之宝,所以毫无争议地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柳林降狮舞300年艰难传承早在公元1622――1700年间(清康熙年间),柳林南街第一大姓――杨姓家族,从原堂邑(今东昌府区堂邑镇)南邢庄学来了这项技艺,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狮子会”活动逐渐停止,300年的“降狮舞”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03年,冠县柳林南街村民杨乃毅、杨乃让、杨乃富兄弟三人决心抢救这项祖传绝艺,他们走街串户,拜访那些已是风烛残年的老艺人,凭借老艺人的回忆,对降狮舞的舞步、对白、锣鼓经等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并出资20000元,修复道具服装,购置装备,组班开始排练,“降狮舞”的威风锣鼓再次震响了家乡的土地。谁也不曾想到,传承300多年的降狮舞竟然是“傩舞”。柳林降狮舞即是傩舞几百年来,人们始终把柳林傩舞称为“降狮舞”,就连老艺人也把自己的组织称为“狮子会”。现在专家为什么称降狮舞是傩舞呢?有关专家认为,柳林降狮舞有着古老傩舞的许多重要特征。面具是傩舞的象征性符号,柳林南街降狮舞中的主角“回回”,就戴着狰狞的面具;所谓“狮子”也不是常见的“头盔型”,而是圆形的面具。傩舞的舞者通常手持器械,以降妖驱怪。降狮舞中的“回回”手中拿的是“八卦阴阳旗”,而不是常见狮子舞中的“绣球”。“八卦阴阳旗”正是傩舞吸收了大量道家思想的确证。另外,傩舞中的鬼怪妖兽往往具有综合性和不确定性,而降狮舞中的所谓“狮子”其实也不确指哪一种动物,而称之为“无名歹兽”。傩舞具有戏剧元素,有角色和情节。而冠县柳林降狮舞恰恰有一个简单却相对完整的故事:有一位从“西洋”来的“回回”,为了为民除害,手持“灵芝草”和“八卦阴阳旗”,通过追踪、查找、相斗,最后降服一对“无名歹兽”的故事。因此,“柳林南街降狮舞”之名是多年来的误读,其真正的名字应为“降狮傩舞”。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