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散落民间的十大“非遗”珍宝》(二):发现北方仅存的傩舞 襄汾花腔鼓
【类型】报纸
【篇名】《山西散落民间的十大“非遗”珍宝》(二):发现北方仅存的傩舞 襄汾花腔鼓
【简介】首席记者 李尚鸿 瞧这位“判官”,头戴判官帽,身穿红官服,面戴狰狞面具,耳挂红髯,一手擎虬杖,一手握笏板,威风凛凛,怒目巡视。五个小鬼紧随判官,他们头戴蓬头假发,脸罩小鬼面具,身着戏服,手里各拿遮阳伞、摺扇、要命锤、索命牌和长铁链,不停地前后左右蹦跳着,并伴着梆子鼓乐,在围观人群中寻找要捉拿的“恶人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508
【正文】
首席记者 李尚鸿 瞧这位“判官”,头戴判官帽,身穿红官服,面戴狰狞面具,耳挂红髯,一手擎虬杖,一手握笏板,威风凛凛,怒目巡视。五个小鬼紧随判官,他们头戴蓬头假发,脸罩小鬼面具,身着戏服,手里各拿遮阳伞、摺扇、要命锤、索命牌和长铁链,不停地前后左右蹦跳着,并伴着梆子鼓乐,在围观人群中寻找要捉拿的“恶人”。他们极富情趣的表演惹得众人大声喝彩。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南方的傩戏吧!可此情景,偏就出现在三晋大地之上。 从襄汾县城往西南走20公里,便是赵雄村。看到村民表演的“花腔鼓”,令远道而来的戏剧专家们兴奋不已:“这可能是我国北方仅存的傩舞啦!”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种以佩戴面具、驱邪逐疫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现象,人们把它称为“傩”或“傩文化”。这种文化在我国流传十分普遍,但大多蕴藏于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北方地区留存下来的相对较少一些。而花腔鼓,在鼓乐发祥地晋南诞生,透着三晋傩文化的信息,堪称中国鼓王国的一朵奇葩。 赵雄花腔鼓应属傩舞,傩舞由傩祭发展而来,是古代驱除恶鬼邪魔的祭祀仪式时跳的舞蹈。它的发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北方傩资料匮乏的现状,对研究傩文化这一边缘学科,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2009年9月,赵雄花腔鼓在平遥古城进行环城表演,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让古老的鼓乐艺术重放异彩。 这种仿阴府的民间傩舞表演,主要在元宵节和辣椒丰收之后。与传统的鼓乐表演不同,其表演者和伴奏者均戴“阴曹鬼怪”面具,使用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无锣和铙,表演内容为“五鬼闹判”、“众鬼闹判”等。曲牌主要有小得胜、大得胜、珍珠倒卷帘、风搅雪等等。 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渲染得阴森恐怖,故民间又有“阴鼓”之称。 鼓声中,判官先是走着台步,左右巡视,敲鼓边和鼓槌相倾时,就原地随鼓乐节奏,做挠头、咬牙、晃肩等动作。一般,判官和小鬼的表演动作配合无固定格式,有的抓耳,有的挠腮,有的拔胡子,有的打屁股,表现判官的虚张声势和众小鬼欢闹的情景。而周围的鼓乐伴奏分八组,每组四人,分两排或八字队形,在表演时也以跺脚、跳跃、呐喊助威烘托气氛,突出一个“闹”字,极富幽默意味。 面具的制作方法也很特别。襄汾县赵雄村村民赵国昌说,做面具时,要先用黄泥加棉花,打成泥胎后整成人的面部形状,等干后用毛头纸抹上浆糊一层层贴起来,再经过披灰、打磨、上彩和晾晒,就基本制成了。他还表示,现在所用的是1980年时做的面具,如今虽然能做,但已没有过去的老人们做得好。 那这种最古老、原始的傩舞,为何能在民间保存下来呢?除了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最主要的是表达了劳苦大众希望驱邪扶正、惩恶扬善的思想。做善良的人,这是老百姓心底的一种追求。 但是,赵雄村村委主任张明学说,因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多了,打鼓者越来越少,原来全套需要五十多个人,如今人数凑不齐,就只能出八面鼓,倒也算是“八面威风”吧。 眼下能完全掌握这一表演艺术的艺人屈指可数,传承已濒临灭绝的边缘。好在2008年,襄汾县委县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包括花腔鼓在内的传统民间文化纳入到保护、开发范畴,正培养传承人,培训表演队伍,像对待文物修缮一样“修旧如旧”,尽可能还其原貌。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