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韵情浓“傩迷子”:――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崇仁傩舞“跳八仙”传承人杨正孙
【类型】报纸
【篇名】“仙”韵情浓“傩迷子”:――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崇仁傩舞“跳八仙”传承人杨正孙
【作者】 段文华
【简介】杨正孙,崇仁县巴山镇萱华村人,人称“傩迷子”。清癯、瘦削、慈眉善目。他今年65岁,看上去似有多种疾患,可一跳傩舞,却是精神焕发,病态一扫而光。他家世代农民,都是文盲,父亲希望他好好读书,跳出农门。可杨正孙并不喜欢读书,倒是十分迷恋家乡的傩舞“跳八仙”。年幼时,杨正孙因偷偷跑去跟伯父杨满生学艺,从而挨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57
【正文】
杨正孙,崇仁县巴山镇萱华村人,人称“傩迷子”。清癯、瘦削、慈眉善目。他今年65岁,看上去似有多种疾患,可一跳傩舞,却是精神焕发,病态一扫而光。他家世代农民,都是文盲,父亲希望他好好读书,跳出农门。可杨正孙并不喜欢读书,倒是十分迷恋家乡的傩舞“跳八仙”。年幼时,杨正孙因偷偷跑去跟伯父杨满生学艺,从而挨过父亲的“家法”。不过,父亲严厉的“家法”,也没能改变杨正孙学习跳傩舞的决心。他依然偷偷地跟着伯父学习每个角色的一招一式。 “跳八仙”是该村杨氏族内,世代流传的一种古老的迎神祭祀仪式上跳的舞蹈,它以傩舞的形式,演绎道教八仙的故事,属于一种原生态民间文化。由于浓厚的乡土观念,萱华傩舞足不出户,仅在方圆百里内打转。所扮角色父子相承,上辈演什么角色,后代也演什么角色,世代秘传,其一招一式,不得随便更改。每逢迎神大赛之年,都得提前一个月重排,直到动作熟练,父辈点头,方能“开傩”,就连面具、道具也是由所扮者自己保管。这种作为驱邪纳福、保一方平安的民间舞蹈,且十年一次,因此显得隆重而又壮观。 1959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萱华村排练傩舞参加县城组织的大游行庆祝活动,十几岁的杨正孙跟着大伯参加了这次游行。回村之后,他在村里招收了一批少年子弟,成立了傩班。由于“跳八仙”与民间武术融合在一起,需要刻苦练习拳脚。杨正孙学拳、跳傩悟性高,他发挥简洁、夸张、潇洒、幽默等原始动作特点,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八仙”天性纯善、玩世不恭、不畏强暴、洒脱风趣等性格,尤其是他所演的汉钟离,袒胸露乳、行为癫狂,形象生动地演绎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故事,深受群众喜爱。杨正孙也成了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的人物,人称“傩迷子”。 1963年,杨正孙初中毕业回到了家乡。当时,邻村的一个叫饶黑旦的大眼睛姑娘,因痴迷他的角色而迷恋他,他们的爱情也随着甜美的傩舞点子融合成一江春水。白天忙完农活,一到晚上,刚搁下饭碗,杨正孙就扯开嗓门,叫着一个个弟子们的小名,拿起那年代已久的道具,晃荡着高高的身躯,慢悠悠地踱在青石小路上,沿着村前曲曲流过的小溪,来到村前的禾场上开始排练。 可惜,文化大革命的狂风刮到了这个村。杨正孙傩班解散了,行头焚毁,牌匾被砸。杨正孙的背也一下子显得有些佝偻,骤然老了许多。打倒“四人帮”后,杨正孙又开始暗暗招收弟子,成立傩班。原先解散的那班弟子又聚到一块,他们偷偷地排练,用纸自制面具。到了1979年正月,杨正孙的傩班在村里进行了公开演出,观众竟达几千人。但是,在刚刚解冻的日子里,寒意还在。这种傩舞仍被看成了迷信和“封资修”东西,有关部门出来干涉,禁止他们演出,甚至没收东西,抓人或罚款。 1983年,崇仁县文化馆组织力量,深入到萱华村收集整理民间舞蹈,傩舞“跳八仙”被列为重点项目。杨正孙竭尽全力支持县文化馆工作,一边配合县文化馆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一边负责组织人员排练,同时四处筹集资金,重新购置面具、服装。随后,他的傩班越干越红火,原来十几个人的班子,发展到三十多人。每个角色都配有A角、B角。村里许多年轻人争着参加,甚至因此闹别扭、闹矛盾。1984年,县文化馆在杨正孙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民间舞蹈“跳八仙”的集成,制作了图像资料,并为他们颁发了演出证……他们不仅在乡村演出,而且登上了大雅之堂――县大礼堂演出。
1990年,全省举办“傩乡杯”摄影大赛,杨正孙组织傩班积极配合,由县文化馆何星辉、段文华,江重机床厂摄影作者李瞻合拍的组照《仙趣》(9张)荣获全省一等奖;《福临婚床》、《惊天》、《游乡》、《小狗,我也做一回神仙》等8幅作品分别荣获二等奖、三等奖,并有6幅作品入选《中国傩》大型丛书。
段文华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