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非遗”普查工作成效显著 已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2320条;傩舞花腔鼓、“四句”秧歌剧被列入山西省“非遗”普查十大发现
【类型】报纸
【篇名】襄汾县“非遗”普查工作成效显著 已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2320条;傩舞花腔鼓、“四句”秧歌剧被列入山西省“非遗”普查十大发现
【简介】本报讯(通讯员 郑少婕 邱丽群)襄汾县在全国开展的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动员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已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2320条,其中,傩舞花腔鼓、“四句”秧歌剧受到国家文化部的高度重视,并被列入山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465
【正文】
本报讯(通讯员 郑少婕 邱丽群)襄汾县在全国开展的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动员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已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2320条,其中,傩舞花腔鼓、“四句”秧歌剧受到国家文化部的高度重视,并被列入山西省“非遗”普查十大发现,《赵氏孤儿的传说》、晋作家具制造工艺、北许锣鼓制造工艺、尉村跑鼓车4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油粉饭、襄汾民歌等15项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进一步抢救、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襄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次“非遗”普查工作,在普查初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此项工作,成立了县、乡两级普查工作领导组,加强了领导,细化了责任,并由各乡镇牵头,由大学生村干部、文化站工作人员等组成专职普查队伍,请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对普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分组培训、实地培训、田野调查等业务培训。
在充分明确普查目的、掌握普查方法的基础上,普查队伍及时行动,深入各村进行“地毯式”普查,并重点对老艺人、老村长、老支书、老教师、老工匠、阴阳先生、老会计、老医生、老专家“九老”人员进行走访,采取原汁原味的方法,对襄汾县境内所有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拍照、录像,填写统计调查表,科学整理、挖掘散落民间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面了解和掌握襄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及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