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载风雨春秋,他传承了文化的精髓,他弘扬了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无愧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称号——他,让傩舞鲜活起跳
【类型】报纸
【篇名】80载风雨春秋,他传承了文化的精髓,他弘扬了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无愧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称号——他,让傩舞鲜活起跳
【简介】 示范动作,有板有眼。 传承经典,笑看人生。 教授“考兵”,步伐稳健。 王志乐 摄 专题策划/记者 詹亚旺 撰文/见习记者 曹龙彬 记者 钟忠 通讯员 陈鸣鸿 实习生 詹维聪 摄影/记者 郑锋 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 从偏远乡村舞到现代文明 在古老苍茫的红土地上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419
【正文】
示范动作,有板有眼。
传承经典,笑看人生。
教授“考兵”,步伐稳健。 王志乐 摄
专题策划/记者 詹亚旺
撰文/见习记者 曹龙彬 记者 钟忠 通讯员 陈鸣鸿 实习生 詹维聪 摄影/记者 郑锋
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
从偏远乡村舞到现代文明
在古老苍茫的红土地上
他们踩着历史的鼓点走来
在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
他们乘着文化的快车奔来
他们传承 他们坚守
人们看过他们的舞姿
是否看懂他们的故事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或许只有一天的辉煌
或许只有一个人的孤独
为什么他们的眼里
始终放射出执着的光芒?
因为,他们爱得深沉
因为,他们渴望绽放
年轮进入2012年,壬辰龙年的立春,来得正早。
正月十五元宵节,麻章区湖光镇下埠村正在举行年例活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带着乡亲们的期盼舞过来——今年又是一个平安幸福年。
“嗬嗬——嘿嘿——”,5位“将军”手执斧、锏、大刀、索链和令旗等进行“练兵”,嘴里念念有词,飞快地奔跑,同时还做着各种奇妙的动作……够新鲜!够好玩!当然,乡亲们也不会忘记精彩活动的幕后英雄,现年91岁的彭英芳老人,正是他80载风雨春秋的艰辛付出,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湛江傩舞才得以发扬光大。
年方十二当上掌门
元宵节过后的一天,记者慕名前往下埠村,特地拜访了彭英芳老人。彭老看上去一脸慈祥,虽是驼背,但手脚还很灵活,跳起傩舞,干净利索,当年的风范,可见一斑。因为老人耳朵有点背,更多的故事,只能靠他的大儿子彭秋旺转述。
傩舞于南宋宝佑年间,由彭姓始祖从陇西经镜方村(今江西省吉水县)传入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旧县、下埠、东岭等村庄,至今约有600多年历史。
彭英芳的上祖辈六代开始继承跳傩舞,这担子一挑,就是100多年。童年时,彭英芳就对傩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看见父亲做的手势,听着父亲念的口诀,他就特别开心,经常也会跟着跳,跟着念。傩舞有“传小不传大”的传统,他在家中排行老幺,又聪明灵活,所以12岁那年,他顺理成章成为第25世传人,正式跟着父亲学傩,成年后便成为下埠村的掌门传人。
冒险收藏傩舞面具
作为下埠村的傩舞掌门传人,彭英芳除了指导本村年轻人跳傩外,还经常到旧县村等地传授跳傩技巧,想方设法让傩舞代代相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收藏傩舞面具的经历。湛江傩舞有木质傩面具、橹罟质傩面具、牛皮质傩面具及彩绘傩脸谱等,是一项民俗事象,是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雷崇雷文化的传承,现保存有600年之久的雷傩面具。当年受“破四旧”的影响,人们都不敢收藏旧东西。“我村现在沿用的傩舞面具,就是父亲当年冒着生命危险藏起来的。为了不让人发现,得想着法子藏到不为人知的地方。‘破四旧’后,我村开始恢复傩舞活动,但一直很低调,不敢声张。早些年也有上级领导或记者等人来采访我们,父亲一口回绝,推说没有这回事。那时怕惹麻烦啊!现在好了,政府很重视,村民也喜欢,父亲获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后,还有补贴金领了,这是以前连想到不敢想的事。”谈起傩舞,谈起父亲,彭秋旺感慨颇多。
弘扬精髓感化乡人
傩舞不仅给人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它能影响和改变人生。走在下埠村的大道小巷,一提起彭英芳,村民们纷纷翘起大拇指,“芳伯这人呀,傩舞跳得好,做人更厚道。”
小时候,彭英芳调皮贪玩得很,做事情缺乏定力和耐性。开始跟父亲学傩舞之后,父亲在言传身教的同时,逼着让他看傩舞方面的书籍。开始他并不喜欢,但是,要继承祖业,就得看懂这些文字,于是他拼命地苦读。这一读就慢慢进入角色,不知不觉改变了自己顽劣的脾性。1938年,他高小毕业,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海康县(现雷州市)师范学校。
彭英芳和他的傩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父老乡亲。他坚守着傩舞精神的传承——傩舞之所以广为流传,离不开它的“团结互助、祈福平安”的文化精髓。彭传芳从小就乐于助人,谁有困难,他主动帮忙;谁有困惑,他乐于排忧。作为傩舞掌门,他受人尊敬,担负一份责任。
2007年,村中有两户人家因修建水沟问题闹不和,刚好那年轮到他们当“元宵头”,他们扬言“不当头”,真是急坏了众村民。乡下人最重视元宵节。往往这工作是最难开展的,但是彭英芳主动请缨上门,做东家的思想工作,劝西家不计前嫌,当两家亲密地出现在元宵活动中时,大家才知道,原来他们又被“爱管闲事”的彭英芳给搞掂了。
村民眼里,“有了傩舞,有了芳伯,村里人就和睦多了!”
期盼傩舞发扬光大
在彭英芳老人看来,湛江的傩舞活动均是由农民自发组织,人员、场地、经费、组织等难以保证,场所的狭窄加上表演器具的破损,傩舞表演的传承、发展都面临着危机。当然,人员的缺失是最大的危险,因为傩舞没有太多的资料记载,大多都是依靠代代身传,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艺人老去、部分内容及艺技几被湮灭。另外,由于经费缺乏,广泛开展傩舞活动的保护、传承工作步履维艰,特别是后继乏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傩舞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令彭老欣慰的是,他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现在他的小儿子彭秋生已经接过使命,成为他家的第7代(该村的第26世祖)传人。同时,老人也期盼大家都能重视红土地的文化,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文化遗产,一定要好好保护,争取发扬光大。以便几百甚至几千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知道湛江有一项民俗活动叫傩舞。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