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既要发展更要和谐

既要发展更要和谐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既要发展更要和谐

【作者】 肖廷俊 张盖

【简介】 “和谐拆迁”的城南样本 在德江县城,流传着一个“杨母教子”的故事。 董家水井附近的杨永忠一家因新区建设需要拆迁,住在二楼的杨母罗慧珍老人早早就搬了出去,却迟迟不见杨永忠的动静,眼看着其他住户相继搬迁,年近8旬的杨母怒气冲冲来到儿子做生意的店铺,不由分说拿起拐杖朝儿子腿上抽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225

【正文】

“和谐拆迁”的城南样本

在德江县城,流传着一个“杨母教子”的故事。

董家水井附近的杨永忠一家因新区建设需要拆迁,住在二楼的杨母罗慧珍老人早早就搬了出去,却迟迟不见杨永忠的动静,眼看着其他住户相继搬迁,年近8旬的杨母怒气冲冲来到儿子做生意的店铺,不由分说拿起拐杖朝儿子腿上抽去……重提此事,杨永忠撩起裤腿指着几块淤青略带委屈地说:“那几天生意有点忙,其实我早就约好了朋友准备第二天搬的。”虽说是一场误会,但“杨母教子”的故事却在德江成为美谈。

这是德江县开展“和谐拆迁、让利于民”产生的积极效应。

近年来,德江县掀起了第三轮城市建设热潮。从2010年起,该县拟用3至5年时间,开发建设城南新区。

位于该片区内的房屋拆迁共涉及334户,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

如何平稳有序地开展城南片区房屋拆迁,推动新区建设顺利进行?曾任地区移民办主任、时任县长的张珍强说,拆迁的核心是利益问题,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公平公正。经过深思熟虑,德江县委、县政府提出八字方针:“和谐拆迁,让利于民”。

在城南新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上,时任县委书记杨德华给与会的各县直部门、乡镇负责人定下了5条“铁规”:在测量土地、房屋面积时,屋主要亲自参加,力争做到无异议;严格补偿标准,不能乱开口子,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按照签订协议的顺序选取新区房屋编号,不得优亲厚友;严把复核关,不论复核面积大小,都以复核面积为准,并且要有纪检监察部门人员参加;及时兑现补偿资金,不能少,不能拖,不能打白条。

拆迁工作启动伊始,该县发出《致城南新区被拆迁户的公开信》,向群众宣传城南新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等。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广泛征求被拆迁户意见,扩大对安置补偿等政策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为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该县还专门成立了城南新区建设信访办,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收集各种意见建议。印制了宣传手册,汇集国家、省、县有关房屋拆迁的法律法规,详尽地介绍拆迁补偿标准和拆迁流程等,让群众对房屋拆迁的政策依据、赔偿标准、相关手续等心里有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县充分考虑被拆迁人利益。

在对拆迁户的实物指标测量中,邀请第三方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避免了以往由政府主导评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弊端,做到公平、公正;评估结果出来后,结合全省部分县乃至广西、福建等地的标准,确定了优厚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方式,最大限度让利于民。

除了产权调换,德江还确定了货币补偿、划地安置等安置方式,给被拆迁户充裕的选择空间。明确规定对选择产权调换的居住户,一律安置在修建的46米大道两侧;对选择划地安置的居住户,统一安置在青龙镇二小旁边的二、三号黄金地段。

为顺利实现“和谐拆迁,让利于民”的目标,2010年10月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全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细则》,风险评估机制深入人心,成了该县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的长效工作机制、群众利益的保护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保障了利益群体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畅通、倾听民声民意,能做到先期预测防范风险,从源头上化解矛盾。不仅解决了问题,推动了发展,更树立了政府威信,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城南新区开发建设涉及拆迁房屋334户,征地4000余亩,迁坟443座,短短两个月拆迁完毕,没有发生一起暴力抗拆,没有一起到市赴省进京上访,没有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发生。

“雷锋背包”走进乡村

今年5月11日上午10时左右,德江县合兴镇鸟坪村落山组村民史显昌走进村委会办公室,就向村支书史大林提“要求”:她家地里种的大葱,由于下暴雨,排水沟排水不畅,大量积水影响葱的生长。她家里没有劳动力,希望村里帮忙排水。

史大林从“雷锋背包”中拿出民情日记本,将史显昌反映的事详细记录下来。“别着急,我马上就去处理。”史大林说着,背上背包,叫上正在修烤烟房的村民张贤辉,直奔史显昌的葱地,为他家排水。

“服务就是要贴心贴意,要让群众觉得是一个大家庭。”在史显昌的葱地,史大林挽起裤脚,一边挥锄理沟,一边对笔者说。

这只是“背包干部”史大林服务村民的镜头之一。

合兴镇率先在全县开展“雷锋背包”干部助民活动。

近两年来,该镇统一为全体干部职工配备了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雷锋背包,配备有手电筒、卷尺、民情日记本、雨伞等,“背包干部”一人一个,进村入户开展工作。

该镇“雷锋背包干部”把群众当亲人,时刻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拆迁征地实现了“零上访、零阻工、零案件”。“雷锋背包干部”“背”出了干群情感。

此外,镇直各单位干部职工,利用晚上时间,集中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学雷锋好榜样》等歌曲,为学习雷锋行动添动力。浓厚的学雷锋氛围,再加上一件件实事办在了群众的心坎上,老百姓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对全镇各级干部的看法开始转变,对新时期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开始认可,干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密切。

今年,该县315名机关驻村干部挎上“雷锋背包”,进村入户开展“四帮四促”,直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汇聚各方力量奋力冲出“经济洼地”。如今,无论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还是街道社区,到处可见背着“雷锋背包”的干部,他们成了老百姓心中最可信赖的人。

“雷锋背包”,在德江,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远程教育“1+10”模式

德江县属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如何富有成效地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技术力量薄弱、群众素质不高的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让远程教育更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该县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示范户带、党员帮、群众传的形式,推行“1+10”模式,不到3年时间,远程教育在全县遍地开花,20余万名群众享受到了远程教育这一资源,产生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10”互动模式,即1个远程教育学习站联系10个播放点,1个播放点联系10个远程教育示范户,1个远程教育示范户联系10户农民;1个远程教育站点联系10名党员,1名党员联系10名群众。

主要做法:一是定标发卡。在推行“1+10”互动模式过程中,对联系的站、点、示范户和党员定标卡,由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召开远程教育工作联席会,明确联系站、点和示范户以及党员结对帮扶的任务、目标和措施,并将结对帮扶的任务、目标和措施以及电话号码制作成联系卡发放,张贴醒目牌。二是公开承诺。建立“联系卡”、“醒目牌”后,以村或组为单位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向群众公开承诺帮扶内容,在村务公开栏上对每一个站、点、示范户和每位党员的承诺进行张榜公示,接受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评议。年终,以党员互评、群众参评、组织考评相结合的形式,对党员和示范户开展民主评议活动,评出优秀、好、一般、差四个等次,并评出优秀站点、一般站点、差站点三个等次。

通过推行“1+10”互动模式,使乡村远程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员先进性进一步体现,社会风气不断转变,农村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致富本领不断增强。

通过推行“1+10”互动模式,使远程教育资源产生了“链条”传递效应,其作用成几何级数增长。目前,全县355个远程教育站点,800余个播放点,1200户种、养、加示范户、3216名党员参与到了“1+10”互动模式活动中,共培育出远程教育示范户11422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4"、“4+1"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作为一个偏远的民族小乡,德江县共和乡创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立综治工作中心,推行“4+1”、“1+4”工作机制,最大程度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并积极予以解决,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综治工作新模式。目前,共和乡综治模式在德江全县推广,得到省委政法委的充分肯定。

如何畅通渠道,切实解决群众诉求?2009年7月,该乡整合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林业站、国土所等部门成立综治工作中心,由乡长任主任、政法委书记任常务副主任,抽调人员集中办公,负责综治、警务、司法、信访、调解等工作。该乡还在6个村设立综治工作站、治保会、调委会及信息员、治安巡逻员、纠纷调解员,实行“一站二会三员”制。

“事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对于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纠纷,该中心均进行详细登记,再分流到相关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进行调处,最后进行反馈、归档等,有效解决了以往“分头接待、多头交办、部门互推、群众跑腿”的弊端。

笔者看到,该乡各村负责人也在综治工作中心办公。

这是该乡推行“1+4”、“4+1”工作机制的新举措。

“4+1”机制,即该乡5天为一个赶场周期,乡综治工作中心工作人员其中4天在中心集中办公,1天下到村访民情问民意,协助村支两委开展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化解工作。反之,各村村干部每逢赶场天到乡综治工作中心集中办公,报送各类信息,协同解决群众诉求,其余4天在村里开展日常工作,方便群众办事,此所谓“1+4”机制。

“1+4”、“4+1”工作机制实施后,更好地发挥了综治工作中心和综治工作站作用,形成乡与村、部门与部门、村与村、村与部门之间共同化解纠纷解决问题的互动格局。

据统计,去年以来,该乡共排查矛盾纠纷90起,调处成功88起,实现了家庭琐事不出户、邻里纠纷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通过创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共和乡各类矛盾纠纷逐渐减少,社会治安明显改善。今年4月份该乡综治工作中心群众来信来访46件,5月份减至34件,6月份只有26件。

“过去一到赶场天,群众大事小事都找乡领导,挤满了办公室,工作人员连抽身上个厕所都出不去。”乡党委书记唐永刚深有感触地说,如今乡干部也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经济发展。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