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傩乡农业唱大风——德江县“十一五”农业发展综述

傩乡农业唱大风——德江县“十一五”农业发展综述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傩乡农业唱大风——德江县“十一五”农业发展综述

【作者】 张羽荣

【简介】“十一五”以来,德江县紧紧围绕“强农稳县”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节约型农业、封闭半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使农业成了德江的主要支柱产业。 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五年来,全县人民依靠科技兴农,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实现了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225

【正文】

“十一五”以来,德江县紧紧围绕“强农稳县”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节约型农业、封闭半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使农业成了德江的主要支柱产业。

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五年来,全县人民依靠科技兴农,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实现了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技术的组装集成配套,克服了大灾之年大减产的恶性局面,保证了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做到了丰年有余。除2006年遭受较严重的旱灾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外,2007-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均稳定在17万吨以上;2010年油菜籽产量达1.14万吨,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8.75%,年均增长3.75%,巩固了油菜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经济地位。预计2010年农业增加值12.47亿元,年均增长8.6%,其中种植业增加值7.15亿元,年均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以上,比2005年净增1260元以上,年均增长13.4%。

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民科技意识不断增强。以杂稻、杂玉、杂油为主的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玉米育苗拉绳定向单株移栽、水稻旱育浅植(两段育秧)宽窄行拉绳移栽、平衡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旱地分带轮作等重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普及率达85%以上,粮油作物增产增收从单纯依靠扩大播面转化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农业科技贡献率比2005年的36%提高了5个百分点。为了彻底改变农民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采取边宣传、边示范等多种方式,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效果影响群众,每年兴办县、乡各级各类示范点500余处,示范面积达2.2万余亩,每办一个科技示范点,就让农民从中掌握一门科技本领,使农民能在高科技、高质量的科技示范中尝甜果、品甜头,较大地转变了农民的农业思想观念,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本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农业科技推广积极性。

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该县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但见效快,已成为全县农业工作的重头戏,是农民增收主要渠道。2010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达115万亩,比2005年增加近7万亩,粮经饲作物比例由2005年的67.48∶27.2∶5.32调整到65.2∶29.1∶5.7。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确立了优质稻、优质油菜、烤烟、生态茶产业、天麻、蔬菜(含辣椒)等优势农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2010年全县优质稻、优质油菜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8万亩、10万亩,比2005年分别净增了4.2万亩、5.8万亩;生态茶园面积达到7.2万亩,比2005年净增加6.55万亩,发展速度居全区第一,实现跨越发展;新发展以城郊为主的早熟反季节蔬菜达1.2万亩,早春蔬菜销往邻近县外城市,成为本县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紧抓“校县合作”机遇,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在钱家、沙溪、龙泉等乡建立1万亩辣椒订单生产基地;天麻、花生、辣椒、水果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比2005年增加一倍。到2010年底,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8个,其中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骨干企业20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地级重点龙头企业5个、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0个),带动型中介组织18个,专业市场2个,其它类型的产业化组织16个(农村经纪人队伍1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总收入达4.02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1%,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达9850万元,户均增收1173万元。农产品质量体系认定认证迈出新步伐,德江天麻有了自己的“身份证”,于2007年6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评审获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颐年春”酒已获10012-2003国际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荣获“贵州省著名商标”称号;德江“星源”牌礼盒装菜油获省名特优农产品称号;钱家乡沙坝3000亩辣椒和观音滩3000亩黄瓜,复兴、合兴、平原共1.25万亩茶叶生产基地,复兴、平原、泉、共和的生猪、山羊养殖基地生产分别获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农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认真贯彻落实农村税改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取消了“三提五统”、“皇粮国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实现了农民合同内“零”负担;五年累计直接向农民发放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达8725.54万元,兑现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良种补贴1836.5万元,农机具补贴876.04万元,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积极开展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累计出动农业执法人员2833人次,清理市场530余次,检查经营摊点1962个次,查获违法生产经营行为267起,立案查处106起,捣毁制假窝点4个,有效地维护了全县农业生产安全,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县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县,迎来省内部分县同行前来参观学习取经。涉及农业生产、农业安全、农业技术推广等相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贯彻,农业法制工作稳步推进。

以农村沼气为主的农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年来,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沼气建设(省沼和国沼)、粮食增产工程、超级稻示范工程、贫困村粮食自给工程、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示范、优质油菜产业化示范工程、早熟蔬菜示范等农业项目,累计投入项目资金4200余万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特别是狠抓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先后获得国家、省农村沼气建设资金3350万元,累计新建沼气池2.73万余,惠及全县20个乡镇180多个村2.64万余农户,有效地保护了6万余亩森林免遭砍伐,农民年均增收800万元以上;多年来我县重质量、抓管理,始终保持了全区任务最大、工程质量最好、进度最快的发展势头、获得省地业务部门表彰。同时还实施了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了一大批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截止目前,该县已拥有农业专业科技人才29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含地管专家1人)、中级职称65人、初级职称174人;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不断加强,有县级农业、农经、农机、农村能源及农业科技机构21个,20个乡镇均设置了农技、农机、农经站。

五年期间,全县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极大地推进了技术换代和农业产业升级。共组织实施各项农业丰收计划、粮食温饱工程、高产示范工程以及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等农业科技成果60多项,其中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省农业厅丰收计划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省部级表彰先进单位7个次、先进个人4人;获地管专家称号1人、地厅级表彰先进单位7个次,先进个人8人;农业科技人员在省级以上农业刊物发表农业学术论文23篇。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