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萍乡春锣情
【类型】报纸
【篇名】悠悠萍乡春锣情
【简介】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家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书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步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2035
【正文】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家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书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步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
春锣由一人演唱,演唱者用红绸或布袋系一面直径为15厘米的小鼓于左腹部,鼓边挂一面小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槌。在演唱之前或间歇之中,演唱者挥动鼓签、锣槌,敲打出呛咚咚呛/呛咚咚呛/呛咚咚呛咚咚呛咚咚呛的锣鼓节奏,作为曲首的过门和段落之间的间奏音乐。之后左手用鼓签击鼓沿为板,开始演唱。
春锣用萍乡方言演唱,它的基本唱法是七字句,有时为了增加节奏的变化,它也采取戏曲中的垛板滚唱,这些音调与萍乡方言结合很紧,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传统春锣演唱的最大特征是“见赞”;三皇五帝、文武百官、九流三教、平民百姓、男女老少,见人赞人;烟茶酒果、绸缎丝棉、竹禾药材、桌椅摇篮,见物赞物;起屋造船、修桥补路、蒸酒熬糖、纺纱织布,见事赞事。一个才艺高超的老艺人,往往记下了数以百计的小段子,对人对物对事都能应对如流。相传一般艺人唯独不大敢进中药铺,尽管店主报酬丰厚,那数以百计的中药名称往往令艺人们怯而止步,望着这令人垂涎的丰厚赏赐而不敢问津,诚然也有敢吃这个肥缺的“大师”,只不过是凤毛麟角罢了。
春锣产生于春天,早先的农民对季节变化模糊不清,为不延误农民播种,每年春季,朝廷就派人到乡间鸣锣告示,提醒农民耕种。随着日历的普及,春锣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一种民间文化流传至今。关于春锣的起源,从南唐后主李煜书写桃符以志迎春,到明太祖朱元璋倡导百姓贴春联以庆迎新春,目前还没有发现历史文献中的确切记载。虽然涉及到迎春接福的主旨,但是不是与萍乡春锣有缘则无法断定。根据萍乡春锣传统唱本中的叙述和民间传说,萍乡春锣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报春”说。二是“迎春接福”说。三是“周吴”二姓说。
春锣一般认为由民间“报春”演变而来。旧时历书未普及,报春人就身背锣鼓,把二十四个节气编成歌,挨门串户提醒人们及时播种。历书普及后,春锣逐渐演变成祝贺新年、传吉报喜、说唱人物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艺人的流动演唱还把春锣传到了宜春、万载和湖南澧陵、浏阳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萍乡一批民间说唱艺术的活跃分子将萍乡春锣进行艺术加工,在唱腔上作了较大的修改。在上世纪50年代,当地著名的乡间艺人将萍乡春锣敲到了北京天安门,唱进了人民大会堂。
1956年,春锣艺人荣孝善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民间艺术节上表演,开创了春锣登大雅之堂的先例。1998年、2002年,作为江西惟一的代表曲种,萍乡春锣先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北京长安大戏院参加了第三、四届中国曲艺节。春锣俨然成为萍乡的一张“文化名片”。从单人唱发展到两人或多人唱,单纯的锣鼓伴奏到增加二胡、琵琶、唢呐等乐器伴奏,萍乡春锣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创新。但没有专项经费,缺乏活动场地、设施,专业创作人员和演出人才青黄不接,这也是春锣这一民间珍品当前的现状。
春锣在萍乡有近200年的历史。从解放前开始,每年的正月,一些略懂说唱艺术的民间艺人就以手里敲着锣鼓、口里用萍乡方言唱赞歌的形式走村串户,以求得主人赏赐的少许钱币。春锣,当时成为了穷人谋生的一种手段。
为了提高萍乡春锣的艺术品味,萍乡市采茶戏团原副团长雍开全将清唱的萍乡春锣进行了配曲,在唱腔上将萍乡采茶戏的反情调融合在萍乡春锣里。克服了该曲种原先唱腔低调,吐字不清等弱点和缺陷,使表演者的唱腔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克服了原先乐器单一,一个人独自“作战”的局面,使一些大型的乐器也为这门独特的说唱艺术服务。
2
萍乡春锣以明快的节奏、诙谐的语言和简便灵活的演唱形式而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演唱者身披一黄色绸或布袋,将一面直径约15厘米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边挂一同样大小的小铜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槌,敲打出“咚咚咚呛/咚咚咚呛/咚呛咚呛/咚咚咚呛”的节奏,作为曲首的过门和段落之间的间奏音乐。
传统春锣演唱的最大特征是“见赞”;三皇五帝、文武百官、九流三教、平民百姓、男女老少,见人赞人;烟茶酒果、绸缎丝棉、竹禾药材、桌椅摇篮,见物赞物;起屋造船、修桥补路、蒸酒熬糖、纺纱织布,见事赞事。一个才艺高超的老艺人,往往记下了数以百计的小段子,对人对物对事都能应对如流。
萍乡春锣采用萍乡当地的方言,走村串户,经过改良,克服了乐器单一、独人演出的缺点,成为独特的地方说唱艺术。
几年前,因为市民们对萍乡春锣颇为喜爱,有关部门第一次将萍乡春锣录制成磁带推广,不到几天就被市民抢购一空。当时在萍乡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春锣声,由此可见民众对萍乡春锣的喜爱程度。
人称春锣大王的雍开全(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说,萍乡春锣在春天产生,属于民间曲种,是一种典型的说唱艺术,它用萍乡方言歌唱党的丰功伟绩、歌唱祖国的繁荣昌盛、歌唱人民的幸福生活,内容积极向上,唱腔和音调振奋人心,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艺术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瑰宝。
萍乡春锣是萍乡的“土特产”,现在,萍乡春锣缺少专业人员进行挖掘和创新、研究和发展,专业的创作人员和专业的说唱表演人员为数不多,已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长此以往,这一艺术珍品极有可能流失。此种现象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对萍乡春锣艺术进行扶持,培养专业人才,将民间艺术珍宝发扬光大!
3
新中国成立后,春锣艺人和业余演员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创造了集体演唱的形式,增加了伴奏乐器和舞蹈动作。同时编写了许多新曲词,赞美英雄模范人物,讽刺批判人民内部的旧思想、旧习俗,使萍乡春锣得到了新的发展。
过去常演唱的有《赞炭棚》、《赞茶》、《赞五谷》、《赞新店开张》、《赞新婚大喜》等。曲词语言通俗流畅,生动形象,演唱常用夸张手法。曲词句数不拘,一般是两句一韵,有时也四句、八句一韵,换韵灵活。
传统的春锣曲目,多为短篇,小段,除《大春头》、《小春头》属中篇外,近代春锣艺人开始演唱《香山记》、《许真君斩孽龙》之类的中篇故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安源工人中流传的春锣曲目《劳工记》应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曲艺曲目)创作的开篇之作。已发行了5万多张。
(特约撰稿:平志宣)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