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葫 芦 岛 文 化 遗 产 话说连山皮影戏

葫 芦 岛 文 化 遗 产 话说连山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葫 芦 岛 文 化 遗 产 话说连山皮影戏

【简介】 ■ 本报记者 李大威 文/摄 “你会演皮影戏吗?”这是记者见到杨建军问的第一句话。“‘拿影子’不咋会,‘唱影’还能哼哼两句。”杨建军边忙手头的活儿边说。“哦,是这样。那我们的民俗文化到你这一代人是传承了呢,还是丢失了呢?”“传得少,丢得多。”杨建军显得很认真。“‘皮影戏’已列入我市非物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11

【正文】

■ 本报记者 李大威 文/摄

“你会演皮影戏吗?”这是记者见到杨建军问的第一句话。“‘拿影子’不咋会,‘唱影’还能哼哼两句。”杨建军边忙手头的活儿边说。“哦,是这样。那我们的民俗文化到你这一代人是传承了呢,还是丢失了呢?”“传得少,丢得多。”杨建军显得很认真。“‘皮影戏’已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你知道吗?”“我知道,明天市里不是要开会吗?”

杨建军告诉记者,连山皮影戏到她这一代已是第四代传人,而她这一代没几个人会了。

“李凤艳是谁?”记者问。

杨建军说:“李凤艳是我妈。她会,而且演得不错。‘拿影子’、‘唱影子’她都会。”

皮影戏,50岁左右的人都看过,就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刻画人物的影戏。记载唱词的经卷叫“影经”。唱“影经”的艺人叫“影匠”。

皮影戏从兴盛时期的十九世纪末到衰落的二十一世纪初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经连山区广播电视文化局负责人介绍,记者把电话打到了李凤艳的家里。

72岁的李凤艳声音清楚,说话底气十足,这大概和她年轻时从事戏曲工作有关吧。她说皮影戏也叫“灯影戏”、“土影戏”,唱影的曲子与京剧、评剧都不一样。其中的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

皮影戏的演出工具十分简单,一般用竹竿搭成两平方米的框架,四周围上黑布。顶盖上留有排除油灯烟的小孔。灯具是用铁皮造的铜壶形,有七个捻孔。每灯一根线捻,装进煤油点燃后,做透视影像的光源。影窗一般是用纸糊成的,是演出时做透影的窗幕,形成一个小舞台。

搬迁时,影人和影物装在影箱里便于流动。

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国后,皮影戏大多在连山区的新台门乡和石灰窑子乡及县城的曲艺社一带流动演出。1956年,连山区(原锦西镇)内由郑福廷等一班人马组建了“大众房社”,成立了锦西皮影戏团,常年从事专业性的室内演出。

从东北地区来看,当年有“黄老先生一线牵,关里关外影相连”。这是为什么呢?据史料记载:早在义和团运动时,我国的皮影戏被列为“悬灯匪”而遭到抄斩。所以,唐山一带的皮影戏班子多逃至东北。

而连山区一带则有以李老润为首的、由叶继承等人组成的另一个皮影戏班子,在高桥、寺儿堡、虹螺岘一带活动。

据李凤艳讲,当年皮影班的“影人”大多来源于河北唐山的滦县。在乐亭一带有专门刻制影人的手工业者。演出时通常由3人或8人来操作:包括拿影、贴影、打鼓各一人。而台后则需5人伺候。如三弦、响板、中胡、大锣、唢呐,各操一件乐器,情境十分热闹。

不幸的是,皮影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在“文革”时又遭“破四旧”的厄运。十年浩劫,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多数影匠改行,出现传艺断代,后继乏人的局面。

后经抢救,发现连山皮影戏的主要影卷有:《五峰会》、《三下南唐》、《破洪洲》、《错冤塔》、《杨家将》、《双失婚》近20个曲目,这是我市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