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莲花落”
【类型】报纸
【篇名】记忆中的“莲花落”
【简介】□王根林 上小学四年级时,参加过一次学校组织的“莲花落” (又叫 “打莲花”)表演唱。那时我11岁,是四男四女的表演,拿今天水准来对比,动作、队形都不算复杂。但这种文艺形式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随着岁月的流转,这种形式早已离开舞台多年。 后来我任乡文化站长,在一次去省观摩文艺调演中,我看到了 “莲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223
【正文】
□王根林 上小学四年级时,参加过一次学校组织的“莲花落” (又叫 “打莲花”)表演唱。那时我11岁,是四男四女的表演,拿今天水准来对比,动作、队形都不算复杂。但这种文艺形式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随着岁月的流转,这种形式早已离开舞台多年。 后来我任乡文化站长,在一次去省观摩文艺调演中,我看到了 “莲花落”表演,而且是一个人的节目,这对我触动很大。想起我的家乡,很早就有这种文艺形式,我们为何不将它恢复搬上舞台呢?从那时起,我们便留心、组织人员搜集和整理这方面的资料。 “莲花落”在我的家乡流传很久。相传起于明末清初,最初多为乞讨者乞讨时所唱,后渐延续流传。开始是演唱一些宣扬神道,劝人为善的曲调,且多为即兴编词,现编现唱,唱词多为七字句,四句一组。一般为一至二人为一档,即一人站唱和二人对口站唱。一人主唱,以持串铜钱的竹板敲击臂、肚、胸、腿为击拍。也有用锯齿竹板拉、敲串铜钱竹板为节拍演唱,另一人帮腔接调。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说唱新闻,有说有唱,直至如今的三翘板击节,另有二胡等乐器伴奏。由于唱腔流畅,婉转动听,善于叙事,也宜抒情,生动风趣,通俗易懂,特别为农民群众所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 “莲花落”在音乐唱腔上有所改进和发展,增加了琵琶、笛子及打击乐器伴奏,并新编了不少曲目。 家乡 (娄庄镇)的 “莲花落”,经调查,源起于境内虹桥村。新中国成立前,地处里下河水乡的虹桥处,地势低洼,十年九灾,不是涝就是旱,加之赋税不堪重负,即使无灾之年,百姓收下的粮食,租子一交也所剩无几,人们不愿活活饿死,便于每年秋后,外出四处逃荒乞讨,他们常以诉说灾情和自己的不幸,得到人们的同情,因而讨得的次茶剩饭也比别的乞丐多。就这样日复日年复年,虹桥一带的百姓便有了外出 “莲花落”的乞讨习俗。 1957年,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娄庄镇的民间艺人李葵 (现已70多岁),当年她以“莲花落”说唱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曲目,演唱到泰州、扬州、南京等地,多次在大赛中获奖。 改革开放后,娄庄镇重视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推陈出新创作表演了一大批优秀曲目: 1987年,在扬州市曲艺调演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传统形式,由我编导,由娄庄镇的郭宏玲、李祥二人表演说唱 《公平买卖》,我们大胆地以曲艺说唱的 “表”、 “白”结合,人物 “出角”、 “入角”灵活,充实民乐伴奏等手法,一举获得金奖,并作为开场节目,获得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好评。 1988年,在扬州市三民文艺调演中,我们又以 “莲花落”表演唱 《陈老总登上曲江楼》获创作表演大奖。 1992年,在姜堰市文艺调演时,再次由我编导的 “莲花落” 《王婆卖鸭》获创作、表演一等奖。 传统的 “莲花落”曲目现存的不多,多是即兴演唱,且大多编唱佛教、劝人为善的民间故事。 “莲花落”在当地是方言俚语,群众听得懂,唱词似唱似说,说间押韵有说有答,形式比较活泼,所以很受群众欢迎。 “莲花落”的道具简单,主要就是三块莲花板。其规格和形状为: 莲花板:选用3.5厘米宽,35厘米长的毛竹板两块,上下两块板前后错开,在下板的前端约2厘米处钻一孔,用毛竹削钉串两枚铜钱钉紧。上板的前端,除以下板方法相同,钉一毛竹钉串上铜钱外,再在已钉的铜钱相邻处,钉一枚竹钉串上铜钱。 一块两边带锯齿状的竹板:选用一根3.5厘米宽,35厘米长的毛竹片,在竹片的十分之六部分两侧,刻成锯齿状便成。后来为增加表演色彩,在莲花板后端,系上红绿绸或红穗作装饰,为表演时载歌载舞提供便利。 如今,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深入,家乡已将这一古老的文艺形式加以传承和保护,并已列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虽已年近六旬,但对儿时 “莲花落”的印记,至今都难以忘怀。但愿它能在发祥地根深叶茂。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