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太原莲花落遭遇传承困境

太原莲花落遭遇传承困境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太原莲花落遭遇传承困境

【作者】 孙轶琼

【简介】 莲花落选手正在比赛 11日晚7点,太原市歌舞杂技团楼道内挤满了人,有的在打快板,有的在用太原话背台词,还有的踮起脚尖望向窗内,因为“曹强杯”太原莲花落(又名“莲花乐”)大赛预选赛正在紧张的进行。提示选手登场的工作人员在里外三层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屋内,不时地挤进慕名前来的莲花落爱好者,就连选手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28

【正文】

莲花落选手正在比赛

11日晚7点,太原市歌舞杂技团楼道内挤满了人,有的在打快板,有的在用太原话背台词,还有的踮起脚尖望向窗内,因为“曹强杯”太原莲花落(又名“莲花乐”)大赛预选赛正在紧张的进行。提示选手登场的工作人员在里外三层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屋内,不时地挤进慕名前来的莲花落爱好者,就连选手们上下场的通道都被围得水泄不通……这种“火爆”场景一直到午夜才结束。

从本报刊登太原莲花落大赛招募选手的消息到预赛开始,不过3天时间,却吸引了70余位选手参赛,在曲艺行当人眼中,后继无人的莲花落在此刻充满朝气,着实令人意外。上世纪90年代,继我省著名莲花落表演艺术家、国家非遗传承人曹强退休后,20年来,省城几乎缺失专业从事莲花落演出的人员。一边是民众的火热,一边是专业从业者的缺失,传统无法延续和行业断裂,成为摆在莲花落甚至传统曲艺行业中的问题。

现状扫描:会说的不少,正宗的少

预赛现场,从60岁的老人到4岁半的孩童,大家用行动表达了对莲花落的喜爱。但一番比拼下来,作为主要评委的太原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李晋平却说:“莲花落很有群众基础,但大家演绎的都不太正宗,有些变味。”

大赛主办方太原市歌舞杂技团团长王剑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比赛,让莲花落后继有人。”这也是本次大赛的举办宗旨。让王剑没有料到的是,报名的人真多。用太原话道出太原人生活中的风趣和幽默,是太原莲花落的优势所在,不少老太原人依然好这口。“现在很少有莲花落的演出,我们只能通过碟片、网络视频等方式看曹强老师的表演,也会跟着学习。”在采访选手时,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话。因为专业老师出现断层,人们学习莲花落遇到了各种问题,有的光会说唱不会打快板,一些孩子们的表演则像背课文。“这就是太原莲花落的现状,业余的多,专业的少,想学的人也找不到专业的师傅进行指导。”太原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李晋平说,他们也想通过这次比赛,挑选一些选手培养,传承这项艺术,这是曹强老爷子的心愿。”

选手心声:学曲艺没“钱”途

为何大家只是喜爱,而不把莲花落当成一种职业来“经营”?预赛现场,记者采访了老、青、少三代选手,以他们的经历和视角试图还原莲花落面临失传的本质。“从事曲艺行业顶不了饭,有家有业的肯定先要养家糊口。”选手文铭在山西公共频道担任主持人,在他看来,山西曲艺市场不景气,要想以这个为生会很困难。今年42岁的李玉勇,是山西第五建筑公司的员工,他从18岁开始接触莲花落,多次去曹强老师家登门拜访,“那会着迷,工作时都会顺口说上一段,可是光说莲花落也赚不下钱。”

众多爱好者未走专业路线,主要是觉得没“钱”途。很多业余选手无师可拜,也大多跟市场不景气有关,从业者越来越少,传统文化面临失传。

专家表态:接地气的作品太少

当下,速食文化充斥社会,莲花落说唱节奏缓慢,有些作品已经跟社会脱节,用李晋平的话说就是“接地气的作品太少,创作人才紧缺,断层严重。”

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太原莲花落进入鼎盛发展期,曹强创作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作品,像《卖花生》:“大花生是小仁仁,小花生是么仁仁……”卖花生的“拷贝”卖大枣的叫卖声,让很多人捧腹大笑。预赛现场,选手们表演的大多是《立竿见影》《炒鸡蛋》等老段子,鲜有原创作品。

“观众更喜欢能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李晋平说。此外,莲花落的没落,也跟环境有关,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学普通话,说太原话的人越来越少,莲花落缺少了本土语言的滋养。“曹强老师今年77岁了,省城又找不出第二位大师,传承这事显得尤为紧迫。”

■相关链接

起源:佛教搞宣传的“绝活”

隋唐时期,佛教在我国发展兴盛,为了宣传佛经,僧侣们在开坛说法时就使用了说唱形式,因为他们坐在莲花中,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民间的莲花落。

李晋平介绍,最早的莲花落在我省晋中较为流行,在太原扎根则跟曹强有很大关系,他是“引进”第一人。“曹强是平遥人,上世纪60年代初,曹老成为太原市曲艺联合会的年轻相声演员,可心中依然记挂着莲花落,于是就到晋中跟老艺人们学习莲花落。”“当时的莲花落是连说带唱,是晋中话,曹老回到太原后,从语言、唱腔、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编,还改用了太原方言,提炼出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民间词汇,并结合相声中 ‘抖包袱’,创造了太原莲花落,也叫太原莲花乐。”

1963年,曹强创编的太原莲花落在晋祠庙会首次上演,百姓十分喜爱。

本报记者孙轶琼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