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绍兴莲花落始祖唐茂盛

绍兴莲花落始祖唐茂盛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21

【类型】报纸

【篇名】绍兴莲花落始祖唐茂盛

【简介】 绍兴莲花落祖师爷是谁,哪里人? 我知道!——唐茂盛,市区鉴湖镇坡塘村人。 今年是唐茂盛老爷子诞生120周年。 照现在的话说,唐茂盛不但“德艺双馨”,更是真正的“高大上”,其不畏日寇宣传抗日的壮举,展现了一位艺人身上的民族大义,更为后世所尊。 跟“长手指甲”学戏 记者 马可远 实习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840

【正文】

绍兴莲花落祖师爷是谁,哪里人?

我知道!——唐茂盛,市区鉴湖镇坡塘村人。

今年是唐茂盛老爷子诞生120周年。

照现在的话说,唐茂盛不但“德艺双馨”,更是真正的“高大上”,其不畏日寇宣传抗日的壮举,展现了一位艺人身上的民族大义,更为后世所尊。

跟“长手指甲”学戏

记者 马可远 实习生 独小静 文

记者 何雯 摄

跟“长手指甲”学戏

初冬下午3点,绍兴市区鉴湖镇坡塘村,谢家台门,午后阳光洒在这片古老的建筑群上。“这是我爷爷住过的地方。”唐茂盛大孙子唐海良指着一间残破的房屋说。

现在58岁的唐海良一直在坡塘村生活,由于爷爷去世得早,所有回忆故事都是奶奶戴阿藕转述于他。

时光回转,120年前,唐茂盛出生在亭山镇的一个农村。由于家境困难,幼年时举家搬迁到坡塘村。收藏爱好者、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张笑荣介绍,历史上,坡塘是一个附近有名的码头和集散地,唐茂盛举家搬迁于此,也是为了能在码头边讨生活。

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唐茂盛一家没有房屋,只能租用当地村民的房屋居住。

唐茂盛有一个哥哥叫唐茂兴,做点小生意,每每赚来辛苦钱,都会挤出一点供唐茂盛念书,这为他今后能“独步”绍兴莲花落打下了文化基础。

大约1906年,下三府(浙江民间说法,指杭嘉湖地区)一位绰号“长手指甲”的张姓没落秀才来坡塘卖艺。

少年唐茂盛很快被这个“长手指甲”吸引,每次“长手指甲”来坡塘演出,唐茂盛都跟在后面学唱。

由于唐茂盛天赋异禀,再加上勤奋肯学,“长手指甲”索性收了唐茂盛为徒。与唐茂盛一起学徒的还有上虞崧厦的沈阿发。

随着唐茂盛戏艺的日趋精湛,他逐渐成了村里的草根明星。“刚开始时村里请不起戏台班子的穷人来请我爷爷演出,后来大户人家也找上门。那时演出成本不高,一斗米就能请一场戏,比现在的演艺明星便宜多了。”唐海良回忆说。

绍兴戏曲专家、原绍兴县文联主席王云根告诉记者,莲花落唐朝时就有,当时是寺庙里的一种宗教音乐,按现在的话属于高雅音乐。后来进入寻常百姓家,与各地方言结合,吸收民间小曲,逐渐成了地方上的莲花落。全国各地有数十种莲花落,而绍兴莲花落,就是从唐茂盛和沈阿发出道开始计算的,至今106年。

唱戏唱来的老婆

市区府山街道朱家岙村,这里是唐茂盛妻子戴阿藕的娘家。唐茂盛的妻子,就是他唱戏唱来的。

年代已经久远,但朱家岙村里的秦金祥、金阿六等几位耄耋老人,依然记得当年唐茂盛演唱绍兴莲花落时的盛况。

傍晚时分,村口搭起戏台。说是那时的戏台,实在有点寒碜。几个稻桶翻过来做支柱,然后在稻桶上搭几块门板,就算一个简易戏台。

台下有两个人伴奏,一人拉四胡,一人打板。看村民聚集得差不多了,身穿黑色土布做的马褂,右手拿着油纸扇,左手拿三翘板的唐茂盛哼着小曲儿走上戏台。

今年70多岁的老艺人沈云波,曾多次到唐茂盛徒弟王阿土那学艺,他依然记得“祖师爷”唐茂盛的唱法。

“当时没有音响喇叭,刚开始唐茂盛唱的声音不响,等大家都安静了,再逐渐提高音量。”

每唱一段前,唐茂盛都喜欢给大家猜个字谜,再顺着字谜唱戏,演出往往要持续到深夜才结束。

唐茂盛多次在朱家岙村演出,由于唱功好,长得又帅,当地富农家的千金戴阿藕成了他的忠实“粉丝”。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一个富农家的女儿竟然跟一个唱戏的好了,戴家自然不高兴。后来,戴阿藕索性跟着唐茂盛私奔了。“当时奶奶家的兄弟跑到坡塘来闹事,但最后也无可奈何,只能同意。”

此后,唐茂盛的名气越来越大,东浦、马山、东关等周边乡镇也常邀请他去演出。

当然,唐茂盛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牛,中间经过了漫长的修炼。唐茂盛的修炼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绍兴莲花落早起的发展史。

刚开始时,唱腔没有固定基调,演唱内容大多为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类的“套词”。到了民国初,唐茂盛受越剧及宣卷调的影响,开始采用“独歌帮腔”的方法,由此而逐渐形成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跑街卖唱”改为“草台演唱”。说得更通俗点,莲花落从单打独斗,变成了一个演出团队。一人主唱,一人拉四胡,一人打板。主唱者在音乐“前奏”及“间奏”中打板击节;演唱过程中,有时与伴奏者对白问答,有时由伴奏者帮腔接调,形式活泼,班子小而场面热闹。

演出团队成立了,内容自然也要转型升级。过去那些陈词滥调的“套词”不行了,变成了以说“新闻”,再由“新闻”而发展到说唱具有故事情节的“节诗”。到新中国成立时,这一类“节诗”曲目共达到十八篇半,俗称十八只半“节诗”。这十八只半“节诗”,篇幅短的可唱半个多小时,篇幅长的有一个小时多一点。用现今的话来分类,属于“短篇莲花落”。

“宣唱抗日”遭迫害

照现在的话说,唐茂盛不但“德艺双馨”,更是真正的“高大上”,其不畏日寇宣传抗日的壮举,展现了一位艺人身上的民族大义。

这几年,沈云波一直在努力收集一首唐茂盛晚期作品:抗日节诗。“这可能也是唐茂盛的绝唱。”

作品早已随时光一起消失,经过数年的整理,沈云波只能收集到作品的大概。

“作品分为十叹,主要内容包括两块,揭露日军侵略时的种种罪行以及控诉当时国民政府抗战不力、贪腐成风的现象,另外汪伪政权也被他痛骂一通。”

唐海良回忆,唐茂盛年轻时,就喜欢将地主恶霸的劣行故事编入莲花落中,用说唱的形式嘲骂为富不仁,替穷人打抱不平。他的莲花落也因此在农村非常受欢迎。

1941年,绍兴沦陷,唐茂盛见到了日军的暴行,无比愤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抗日节诗”。

日本侵略者对唐茂盛到处宣讲的“抗日节诗”自然非常憎恨。于是,日军通过当地伪政权,以想听戏为名义,将唐茂盛骗至南池下埠的一户人家,席间暗下毒酒。

此后,唐茂盛的嗓音急转直下,没过几天就不能发声。

无法唱戏的唐茂盛,只能在家摆了一个旧货摊,维持生计。“奶奶卖了家里许多东西,才勉强度日。”

晚景凄凉的唐茂盛,将毕生创作的莲花落作品付之一炬,足见其悲愤至极。

1943年,唐茂盛在抑郁中去世,终年50岁。

走街串户唱戏的地方

唐茂盛的画像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