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莲花落”记者田军通讯员侯磊
【类型】报纸
【篇名】薪火相传“莲花落”记者田军通讯员侯磊
【简介】 1999年“莲花落”获滨州地区“奔向新世纪”民间艺术调研优秀表演奖。 1984年,李贵交传授徒弟“莲花落”时的留影。 李贵交希望“莲花落”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能在校园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一张张看似普通却弥足珍贵的老照片,记载了“连花落”的变迁。 李贵交和他的三儿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48
【正文】
1999年“莲花落”获滨州地区“奔向新世纪”民间艺术调研优秀表演奖。
1984年,李贵交传授徒弟“莲花落”时的留影。
李贵交希望“莲花落”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能在校园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一张张看似普通却弥足珍贵的老照片,记载了“连花落”的变迁。
李贵交和他的三儿子李继刚一起探讨创新“莲花落”的动作。
“像‘莲花落(lào)’这样的民间艺术,不应该失传,我们应该传承的同时把它发扬光大,让它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化艺术”李贵交动容地说。
今年70岁的李贵交,家住滨州经济开发区里则办事处庄科李村,是民间艺术“莲花落”的传人。每一门成熟的民间艺术都有它的艺术源头,据李贵交介绍,“落子”这种文艺形式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有,当时的秧歌就是“落子”的雏形,一边“呱嗒板”,一边“打落子”。自1921年开始,人们省去了“呱嗒板”,把“打落子”这种艺术形式称作“打花棍”。后来因花样动作最终落脚到“莲花”上,故将“打落子”定名为“莲花落”。可惜年代久远,现在已没有人能将“莲花落”的花样动作最终落到“莲花”上了。
庄科李村正规的“莲花落”始于1947年,当时村里组织了近百人的秧歌队和“落子”队。队员们身穿花衣,手持由红绿布包裹、带着两个铃铛、用竹竿做成的1.2米长的“落子棍”,活跃在周围各村。
为发扬庄科李村这一传承了近千年且具有本村特色的传统文化,让“打落子”不失传,1984年春节前后,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跃峰重组文艺队伍。因在“打落子”过程中既要体现队员的灵活性,又要体现出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所以队员全部从15岁左右的中学生中选出。在排练中,队里又请来了1947年参加“落子”队的老队员进行动作指导。但原有的“打落子”动作简单,花样只有5个,队员们排练几天后,效果不佳。当时的村小学教师李贵交经过细心研究,把学生体操的部分动作及电影里的武打动作糅合进了“打落子”中,编出了“行进间走”、“满头花”、“前后踢打花”、“左右打脚花”、“跪地满头花”等13个花样。
庄科李村的“莲花落”重放光彩。如今,“落子队”每到一处,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浩浩荡荡的队伍像一条舞动的长龙,忽而前后,忽而左右,加上队员们神采奕奕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面对记者,70岁的李贵交老人说出了自己的两大遗憾,一是没能把史料中提到的“大串门”的花样研究出来,也没能把“莲花落”的花样动作最终落到“莲花”上,这都需要后人来研究补上;二是希望把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但现在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继承人。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