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樊玉祥: 古稀之年仍为传承“莲花落”奔忙

樊玉祥: 古稀之年仍为传承“莲花落”奔忙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樊玉祥: 古稀之年仍为传承“莲花落”奔忙

【简介】 通讯员李雅芹刘慧婷 家住阳信县金阳街道东大寨村的樊玉祥老人,今年71岁,说话快言快语,条理清晰,干事执着。他当过教师、担任过村干部,一生风风雨雨,年过古稀却依然对生活热情不减。最近他又义务担任了一项新“差事”,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去学校教孩子们“打落子”。 凭着精湛记忆复原“莲花落” 樊玉祥老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48

【正文】

通讯员李雅芹刘慧婷

家住阳信县金阳街道东大寨村的樊玉祥老人,今年71岁,说话快言快语,条理清晰,干事执着。他当过教师、担任过村干部,一生风风雨雨,年过古稀却依然对生活热情不减。最近他又义务担任了一项新“差事”,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去学校教孩子们“打落子”。

凭着精湛记忆复原“莲花落”

樊玉祥老人自幼喜欢民间曲艺,据他介绍,小时候村村办“玩艺儿”,有耍狮宝、跑花灯、踩高跷,他们村里就有过耍大刀、打落子,他对打落子记忆犹新。

“我舅舅小时候要饭就打莲花落,他今年已经89岁了。”樊玉祥说。凭着自己的记忆,他四处查资料,向老人们请教,经过收集整理,他把传统莲花落的基本动作分解成五组。樊玉祥介绍说,这种曲艺形式人多人少一样跳,人多花样更多,可以跑场子,跑场子又有十字街、拧辫子、转八字、画圈子、大卷箔等形式。

莲花落是我国传统民间曲艺形式,古时候的落子是由竹竿制成,竹竿两头挂有铜钱,现在铜钱没有了,樊玉祥就用铁圈和铃铛代替,舞动起来响声清脆,许多人一起舞动时声音更是整齐悦耳。

凭借儿时对落子的记忆,老人自己制作了三十多根崭新的“落子”。他找来竹竿,截成相同尺寸,用刀子一根根修好,两头凿空,用红绿相间的布条或塑胶条缠绕出花纹,再用螺丝钉固定好四五个铁圈和铃铛,舞动时铁圈相碰,刷刷作响,配上铃铛声分外好听。

刨根问底解析“莲花落”

为什么这种曲艺形式叫莲花落?为什么不是别的花,偏偏是莲花?为什么叫“落”而不叫“升”?带着这些疑问,樊玉祥“一根筋”地四处打听,到处查找资料。可惜莲花落兴起的年代久远无处考证,资料上的解释也寥寥无几,但经过不断地考证、搜集,樊玉祥对莲花落有了新的理解。

据樊玉祥介绍,莲花落始于宋、盛于清,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竹竿既可以为盲人引路,又可以让他们打狗防身。乞讨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往往一天下来什么也讨不到。于是他们在竹竿两端绑上鲜亮的绸布,如盛开的莲花,行乞过程中边跳边唱,引得众人围观,更容易得到讨银或者食物。四处漂泊的乞讨生活令他们产生了一个美好的愿望,莲花要是能落地生根变成摇钱树就好了,就不用再背井离乡四处乞讨了。于是就有了“落子”之称,“莲花落”的舞蹈中也不乏用“落子”打地的动作。

四处奔忙努力传承“莲花落”

“现在条件好了,吃饱喝足了,也要讲究个精神食粮不是?”谈起为什么一心执着“打落子”,樊玉祥乐呵呵地说。他认为仅仅吃饱喝足了不算是幸福,幸福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精神文化生活。

从去年开始,为了活跃农村气氛,樊玉祥组织村里一帮人开始学习打莲花落。他张罗着买锣鼓,置办服装,开展活动。村里的老人、小孩逐渐跟着他走进村里的“文化大院”,扭起秧歌,舞起了莲花落。在他的带领下,扭秧歌、打落子的队伍不断扩大,在这个庞大的队伍里,年纪最小的才8岁,最大的已有78岁。如今,他又将莲花落舞进了金阳街道大寨小学的特色课堂,让这种民间曲艺传承下去。

樊玉祥为传承莲花落还自编了一个说唱小段:“古老文化莲花落,代代相传真奇妙,男女老少都喜欢,团队可大也可小,你打竹板我舞落,载歌载舞真热闹,今天我来做传人,打出一个新高潮。”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