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在天台石梁山上,78岁的王秀顶老人以土话乡音,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相声、小品、快板、莲花落;一个几十人的农民文艺演出队,利用农闲排练老人创作的节目,表演了上百场,而这正是石梁镇推出的—— 一道石梁特色“廉政农家菜”

在天台石梁山上,78岁的王秀顶老人以土话乡音,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相声、小品、快板、莲花落;一个几十人的农民文艺演出队,利用农闲排练老人创作的节目,表演了上百场,而这正是石梁镇推出的—— 一道石梁特色“廉政农家菜”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篇名】在天台石梁山上,78岁的王秀顶老人以土话乡音,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相声、小品、快板、莲花落;一个几十人的农民文艺演出队,利用农闲排练老人创作的节目,表演了上百场,而这正是石梁镇推出的—— 一道石梁特色“廉政农家菜”

【简介】 本报记者丁必裕 本报通讯员叶 茜 走进天台县石梁镇集云村,远远就能听见跳皮筋的孩子们拍着手齐声唱着:“打起竹板的笃响,张开喉咙提起腔;包拯海瑞作榜样,党群关系好影响!”抬眼望去,丰收的麦田映衬着村头巷尾红漆刷写的墙头标语:“好逸恶劳蛀米虫,辛勤劳动更光荣”……看得出来,石梁推出的这道“廉政农家菜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221

【正文】

本报记者丁必裕 本报通讯员叶 茜

走进天台县石梁镇集云村,远远就能听见跳皮筋的孩子们拍着手齐声唱着:“打起竹板的笃响,张开喉咙提起腔;包拯海瑞作榜样,党群关系好影响!”抬眼望去,丰收的麦田映衬着村头巷尾红漆刷写的墙头标语:“好逸恶劳蛀米虫,辛勤劳动更光荣”……看得出来,石梁推出的这道“廉政农家菜”果然名不虚传。

在天台石梁山上,有一位充满传奇的78岁老人——王秀顶。王秀顶老人是石梁镇老年协会会长和朝阳文化协会会长,他就是这道“廉政农家菜”的大厨。平日里他来去匆匆,可每到乡亲们聚在戏台边观看文艺表演时,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50余年来,他用土话方言创作了千余个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从富有地方特色的莲花落,到人们熟悉的相声、小品、快板……这位老人的创作热情感染了许多人,大家组成了一个几十人的文艺演出队,利用农闲排练老人创作的节目。到目前,演出队在村里、镇里大大小小的演出中表演了上百场,成为石梁山上名副其实的明星队。

说起王秀顶老人,集云村村支书竖起了大拇指:“像他这样大的年纪还这样不计报酬地为大家创作、演出,很不简单!”他的老伴却很心疼:“退休十多年了,老王比上班时更忙更辛苦,夜里大家都睡了,他却一直趴在灯下写到凌晨,大柜子里全都是他的稿子,圆珠笔都写了好几桶。”家人都知道,他钟情文艺创作50余年,怎能放得下呢。2007年,新调任的石梁镇纪委副书记叶隐青了解了王秀顶的故事后,觉得利用老王的文艺演出队能够推进廉政文化进山村、进机关、进学校。她的想法得到了镇党委的大力支持,纪委书记谢善庆说,廉政文化进农村、进家庭,关键要组织、要发动、要引导。我们要利用好老王这个“宝”。

于是他们主动找到老王,没想到和老王的想法不谋而合。原来早在2006年,县纪委就找到老王排练出3个宣传廉政的文艺节目送到市里演出,反响很好。这件事极大鼓舞了他,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关注与廉政建设有关的新闻和政策法规,搜集了不少题材。老王拉着谢善庆的手说:“就算你们不来找我,我也要去找你们,快来看看我的相声作品《教你举报》……”

就这样,老王和纪检干部一起探讨研究,利用土话乡音,根据各村特点,通过远教网等渠道挖掘廉政文化资源,确定不同时期的不同演出主题。他创作的相声《教你举报》在各村引起反响,成为场场必演的节目;快板《党员准则是面镜》、莲花落《警钟声后百官廉》,以及老王的得意小品《多拉袖子多提醒》,提醒干部家属在平时要经常向配偶“吹廉风、把廉脉、念廉经、敲廉钟”,得到了热烈反响,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艺术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几年来,除了老王的文艺演出队宣传廉政文化外,石梁镇党委还积极开展了“红色文化”和“绿野·清风”系列活动。创作廉政故事81篇、廉政书画42件,评选出30个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开展“小手牵大手、共建清廉校园”活动,实现了家园互动,使清廉之风吹进每一个角落。各村也因地制宜,开展富有特色的廉政文化活动。塔头坑村开展创建无违法违纪的“清风村”活动,迹溪村组织宣传车巡回播放“廉政之声”小广播……镇党委书记林强感慨又自豪地说:“石梁旅游,我们有休闲农家乐。石梁党建,我们有廉政农家菜!”

由于抓住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这个“牛鼻子”,如今的村两委班子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更高了。近年来,全镇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全镇上下,民风淳朴,社会稳定,齐心协力奔小康干劲十足。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