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皮影戏
【简介】皖南皮影戏:“一担挑”的戏 皖南皮影戏,也称“太平戏”,这种叫法反映了人们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由于影人、道具携带便利,且不受场地限制,皖南皮影戏又被称为“一担挑”的戏。虽然东西能一担挑,但它的内涵丰富、分量不轻。皖南皮影戏是美学范畴的,也是戏剧的、民俗的;它有北方皮影的影子,更有南方的气息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11
【正文】
皖南皮影戏:“一担挑”的戏 皖南皮影戏,也称“太平戏”,这种叫法反映了人们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由于影人、道具携带便利,且不受场地限制,皖南皮影戏又被称为“一担挑”的戏。虽然东西能一担挑,但它的内涵丰富、分量不轻。皖南皮影戏是美学范畴的,也是戏剧的、民俗的;它有北方皮影的影子,更有南方的气息;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生活基础。 皖南皮影戏地域流布大致在宣城、广德、宁国、郎溪、南陵等市县。而追溯皖南皮影戏的源流,有的说是在汉代由湖北传入的,但缺乏相关史料记载。而当地民间艺人多认为,皖南皮影戏大约是在清代中期由湖北等地传入,然后吸收当地花鼓戏等艺术养分发展形成的,在艺人的传承上,到今天已是第九代了。据说清中期江南发生了一场瘟疫,十室九空,之后湖北、河南、浙江等地陆续有移民迁进来,以湖北荆州一带移民为多。移民们不但给这里增加了人口,也将当地的皮影戏带了过来。 但国内一些皮影研究者认为,安徽皮影是在南宋时期由北方皮影移植的。宋高宗南下偏安,由陕西发源并沿黄河流域传播的皮影戏随之南渡,首先入临安(杭州),继而播于湖广、皖、浙、赣等南方各地。如此说来,皖南皮影戏的根子是在北方,只不过后来本土化了。而从声腔流派上划分,本土化的皖南皮影戏,当属中国四大皮影系之一的南方影系。 皖南皮影戏艺人所用的唱腔,不仅有祖传的,还吸取了本地传统的花鼓戏唱腔,同时也有个人的独创。皖南皮影戏唱腔高亢、圆润,韵味独特,加之采用渔鼓筒伴奏,增加了唱腔的音乐魅力。如今,皖南皮影戏中主要的唱腔曲牌有20多种,诸如男平女平、单双琵琶、杂花腔、观音调等。这些曲调有的高亢有力,有的婉转悠扬,有的如泣如诉,有的欣喜若狂。此外,甩腔和帮腔亦具有鲜明的乡土韵味。除了演、唱,还配以鼓、板鼓、云阳板、大锣、小锣、双叉等打击乐器。 皖南皮影戏里的戏曲人物,也分生旦净末丑,演出时大多连台,一演就是十天半个月的,有的甚至更长。演一场皮影戏,民间艺人要唱几百句戏词,这些戏词除了有脚本的,不少是一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以四句为一段,呈“五五七五”句式,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戏词生动形象,诙谐风趣。 皮影戏《火焰山》中有这么一段戏词: 铁扇公主:口中渴得很,忙把香茶饮,喝得喉咙有点哽,肚子为何疼?浑身汗直刷,头昏眼发花,肚子里就像鸡爪抓,像得了绞肠痧。疼得真厉害,事情真古怪,抓心抓肝不自在,又像是动了胎。 孙悟空:嫂嫂莫乱猜,不是动了胎,是我老孙在你肚里踹,不过我不出来。 铁扇公主:他在肚里用脚捅,疼得我用手扪,翻肠倒肚往上涌,哎呀,我的活祖宗…… 与皖北等地以驴皮为制作材料不同的是,皖南皮影选用一岁左右大小的水牛或者黄牛的皮,经过药物处理,以及刮、磨、洗、刻、染色等多道工序,制作出来的皮影比北方皮影稍长些。 为了适应幕影表现,皖南皮影戏吸收其他艺术的一些技巧,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雕工比较细致、流畅,着色浑厚沉着,丽而不艳,通体透剔,四肢灵活,使人赏心悦目。在刻制人物造型时,一般用的是阳刻刀法,有的也用阴刻。皮影人物若是女性,多以花草、云彩、飞凤等纹案作为装饰,若为男性,则多用龙虎、云水等纹案。如性格粗暴者,多用粗线,以阴刻为主;老奸巨滑者,多用变形细线,以阳刻为主;美丽善良的,多用细腻、柔和的线条表现。在色彩上,皖南皮影以红、黄、绿、黑为主,比较简洁明快,同时也能喻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红脸的精忠、黑脸的骁勇、黄脸的狡猾、白脸的奸诈等。刻制的皮影人物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或者是铁丝连成一体,并系上竹棍,由艺人们操纵。一般来说,一个皮影人物要用五根竹棍操纵。用来演皮影的屏幕,多是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在白幕布后面,艺人们贴近幕布操纵各种皮影人物,不仅要手指灵活,还要说、念、打、唱,同时还要响动锣鼓。 皖南皮影戏在开演之前,还要举行祭祀仪式等,诸如请神仪式、请神戏、找戏(花鼓戏)、正戏、送神仪式等。旧时,在皖南地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他喜庆日子,少不了要演皮影戏,这是一种习俗。皮影戏分拜年戏、青山戏、青苗戏、谷梅戏、接年戏等,艺人们从年头演到年尾。但是,现在这样的活动已经很少了。民间艺人们年龄都很大了,只有零星的戏班还在勉强支撑着。 那一场唯美的戏 文/张扬 无论是强盛的唐,还是文弱的宋,都有皮影戏的光影。 先说宋。那似乎是个比较通俗化的朝代,皮影戏竟然满大街都是,闹得跟今天选秀一样。元宵灯节,京城里的多个街口都设置了 “小影戏棚子”,有点类似搞文化下乡。估计,那些喜欢编传奇故事的好事者,也不闲着,在小影戏棚子里一看完皮影戏,赶紧跑回去点一盏湘湖窑的瓷灯,润润毛笔竖爬格子了。 唐代的皮影戏在民间如何,尚无资料可查。据说那时民间有“纸影演故事”,就是用活动的纸人做佛事的解说图像。不过,唐代的皮影制作已经比较成熟了(有出土文物佐证),相信在那时,皮影还是很好玩的,也是让影戏粉丝们欢迎的。试想,既没有电影大片、动画卡通,也没有迪厅、卡拉OK城,上百万人口的长安城中,那些官员、市民们怎么打发寂寞无聊的空闲呢?除了喝酒写诗,皮影戏是要瞅几眼的。 宫里面的皮影戏时常上演。大概是这种被称作“傀儡戏”的东西,跟木偶戏一样,隐隐约约反映了一种人为操纵的生存状态。宫里不就是这样么?他们看皮影戏,也就是消解人生的虚无与荒诞感吧。 有一天,太平公主与李隆基扎好台子和幕布,华丽而幽暗的宫里又一次上演皮影戏了。灯光投射到泛黄的白幕布上,静止的皮影开始舞动,放佛死魂灵吸附了仙气。 女: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绿草萋萋动动,无尽的缠绵依恋;初绿的柳枝坠入悠悠碧水,搅乱了芳心柔情荡漾。为什么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远行的丈夫却年年不见音信…… 男: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都市里充满了神奇的历险,满足一个男儿宏伟的心愿。现在终于锦衣还乡,又遇上这故里的春天,看这一江春水,看这满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什么都没有改变,也不知新婚一个月就离别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来的是谁家女子,生的是春光满面,美丽非凡! …… 诗意的戏词,唯美的幕影,充满伤感的吟哦,从头到尾,皮影戏《采桑女》倏忽转换在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剧中人恍恍惚惚,终究飘零而去,而皮影戏亦寸寸褪色,直至暗隐。 ■戏档 文尔/整理 皮影戏流派 盛行千百年的皮影戏,地域性强,各种流派纷呈。在清末民国初年,全国至少有50个流派的皮影戏。而皮影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声腔体系、音乐场面、表演技艺以及影卷(剧本)等,另一个就是皮影的制皮工艺、造型、雕刻技艺等。从皮影造型风格上来看,有甘肃陇东皮影、陕西皮影、山西皮影、四川皮影等,而四川皮影又分川北、成都皮影两类。像陇东皮影擅夸张变形,而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山西皮影大多严谨规范,风格与陕西皮影相似。而从声腔流派上来看,中国皮影戏主要流派有四个: 中国西部皮影戏——以陕西为发祥地,包括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东部等地,主要声腔有“碗碗腔”、“阿宫腔”、“老腔”、“秦腔”等。陕西本地皮影还分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种皮影。 中国东部皮影戏——以冀东的唐山、乐亭、丰润一带为中心,包括东北及华北的一些地区,声腔以乐亭影调为主,其他为外调、杂牌子及地方腔调。 四川皮影戏——以绵州、成都一带为中心,以高腔、胡琴腔为主。 南方影系——自南宋以下,以杭州为中心的仁和皮影,以及闽、广、皖、两湖、台湾等,都属于南方影系,以弋阳腔、花鼓调为主。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皮影戏的艺术特征在现代二维动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敏,闫如山 年份:2020
- 2、记忆中的乡村皮影戏 作者:王海邦,王菲菲 年份:2020
- 3、罗山:民间艺术促和谐 作者:任鹏,秦兴利,段发广 年份:2020
- 4、嘉兴端出“乡土特色菜” 作者:汪宛夫,徐首红 年份:2020
- 5、皮影渐行渐远的背影 作者:张文凯 年份:2020
- 6、卫家班皮影戏四十多年后又现身 作者:唐永春,宓路平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