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皮影戏

【简介】■文/安子 ■策划:叶锋 编者按 几十年前的西安,没有皮影戏就意味着没有娱乐。然而,在今天这个影视剧盛行的年代,皮影戏已经逐渐地没落了。在许多地方,皮影已成为一种民间艺术的收藏。但是刻工再精美、历史再久远的皮影,如果无人操纵表演,无人给其血液般的唱腔,它永远只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有价值却没有生命。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602

【正文】

■文/安子 ■策划:叶锋 编者按 几十年前的西安,没有皮影戏就意味着没有娱乐。然而,在今天这个影视剧盛行的年代,皮影戏已经逐渐地没落了。在许多地方,皮影已成为一种民间艺术的收藏。但是刻工再精美、历史再久远的皮影,如果无人操纵表演,无人给其血液般的唱腔,它永远只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有价值却没有生命。环视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手艺如皮影戏一般正在消失,令人感怀、遗憾。 1 几十年以前,平安市场东拐角的道道里,有一个皮影社,你花上两毛钱,买上一张票,上一个低低的砖坡坡,进一个不大的红门门,过一个小小的窄道道,撩起迎面的大棉门帘子,就进了皮影社的“观众池子。” “池子”不太大,也就是三四间房的大小,凹凸不平的砖头地,低低矮矮的屋顶子,十来根裂缝、陈旧的木柱子,撑着那不太结实、苫着烂瓦和油毛毡的旧房顶子,这就是观众们“看戏”的场所。 “池子”的顶头,就是演皮影戏的“台子”,两根漆皮斑驳、少颜没色的红柱子中间,有一个半堵墙大小的白纱幕,这就是“皮影”表演的区域,只要锣鼓家伙一敲,唢呐一响,再加上些“人声”的烘托,这纱幕里头就亮了灯,全皮影班子的五六个人都挤在这后头,唱着、拉着、弹着、呼应着、对答着、“缭乱”着,把一场戏里的几十个“皮影娃娃子”耍得生动谐趣,把气氛搅得好生热闹。 2 看皮影的人里头,年青人少,老汉们多;女人们少,男人们多;安宁看戏的人少,吃烟、闲谝、胡撩乱的人多;他们仨一堆、俩一伙,零零散散的坐在“池子”里,说着、谝着,听着、看着……不停地品评、议论着,大声地吐痰、咳嗽着……全不管艺人们声情并茂的唱腔和道白受不受影响;也不理“驴皮娃娃子”的生离死别、悲愁和哀乐…… 说老实话,老汉们花上两毛钱,也就是图了个消遣,求了个“囊哉”,消磨个时光,“岔”一个心慌;再瞅寻上几个“好这一口”的老伙计,坐在这黑乎乎的“池子”里,瞅几眼“皮影”的“舞扎”,听几句“碗碗腔”的唱段……顺便再谝一谝家常,拉一拉闲话——说一些女子孝顺,媳妇“黏牙”的“颇烦”;还有孙子顽皮……困咧、乏咧,等不得后台吹响 “喇叭”,就抬起尻子,走人——“打道回府”!耍的就是个高兴,图的就是个“囊哉”,谁还能把老汉们咋呀! “上座”是这样子,观众是这情形,票价那么低,看的人又那样少,看来这皮影社的情形可不大好——不说别的,光看人家秦腔、歌舞的场面多大,演员多漂亮,服装多华丽,布景多逼真……谁还情愿钻到这黑咚咚的“烂棚棚”里?坐到那硌人尻子的破条椅上,听那没牙的老汉用哑浊的“痰嗓子”来唱“旦”?谁还愿意看这土的掉渣儿的 “影子戏”?除了主管部门,谁关心这“国粹”的生死存亡?谁操心这些老艺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几个老的连牙都掉了的老汉,凭着手里那几个“驴皮娃娃子”,想传承技艺,发扬“国粹”——难呀! 3 咱甭说演皮影的那些人年纪老,这皮影的历史更老,起码都有2000年咧! 皮影,也叫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纸影戏……是在灯光的反照下,把用皮子刻凿的戏剧人物,“怗”在纱幕上表演的一种文艺形式——依然是“生旦净末丑”五行俱全;仍然是“唱作念打”四功皆备。 皮影是拿牛、羊、驴的皮子做成的。做皮影,先要把选好的皮子在水里浸泡几天,然后,刮净残毛和肉渣,再用木架子拉紧、绷平,等阴干以后,就可以描画稿样、雕刻、上色、熨平、联缀,再装上几根细竹棍儿,一个“皮影娃娃”就做成了。 皮影的刻工很讲究,一般人物的面部多采用“阳刻”的手法来制作,在制作时,“正人忠良”的形象刻“五分面”,“奸贼小人”就刻“七分面”,以此来区分良善邪恶;皮影服饰的刻制也很讲究——男装一般用云、水、龙、虎的纹样来装饰;女服就用花、草、鱼、凤来美化。 在刻凿、制作皮影时,最好选四岁公牛或公驴的皮子,一定要用透明的“水色”来上彩,这样出来的色彩纯正、艳丽、好看。 一个皮影的人物造型,是由头、上身、下身、两上臂、两下臂、和两上腿、两下腿,共11个单件连缀而成的。每个皮影人物的脖子上,都装着一根“主杆儿”,两手处装有两根“耍杆儿”,艺人们就是用这三根细竹棍来操控皮影,把它们耍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看得你眼花瞭乱,流连忘返。 4 一个皮影戏的班子,最少也得由五个人组成。 在“班子”里,那高喉咙大嗓子唱、说、念、白的人叫“前声”,一场戏里头,男男女女、生旦净丑,忠良奸贼的全部唱腔、道白都由他“代言”,随着剧情的需要,他一时间慷慨激昂,声遏行云;一会儿声情并茂,婉转低回。让人看得过瘾,叫人听得“解馋”,真正是震人魂魄,勾人流连;耍“皮影”的人就叫——“签手”,一般都是两人。一场戏里的全部角色,都由他俩拿着来“舞扎”。甚至连戏里头出现的龙凤禽兽、花树鱼虫、亭台楼阁、车马轿船、城桥寺塔、陈设用具……也都要由他俩操持、摆布,也是班子里的大忙人;那个分工打理后台、敲锣、敲铙、敲梆子、敲“碗碗”的人,叫“坐槽”。他手里拿的那两个“碗碗”,可不是咱吃饭的瓷碗。这是用响铜铸成的打击乐器——直径有一寸多,外形像个小碗,所以就叫 “碗碗”,是皮影戏音乐、唱腔里最重要的一种打击乐器,于是人们就把用这种乐器伴奏的剧种叫——“碗碗腔”;还有一个“上挡”,他的主要职责就是拉二弦琴、吹唢呐、拉板胡,有时还要配合“签手”,拿着那“驴皮娃娃”,在白纱幕上“缭乱”。 5 皮影发源于长安,上溯自汉代,兴于宋,盛于清末至民国初期。 皮影的产生还有一段故事——传说汉武帝因为思念亡妃,不理朝政,他手下的“方士”李少翁,就用绸帛做了个人影子,还在那人影子的手脚上装上木杆子,搁在纱幕后头“舞扎”,请皇上来观赏……从此,中国也就有了“影戏”,这就是咱泱泱中华皮影的祖先。 后来“影戏”传入民间,从选料、制作、着色、操控、音乐、伴唱都有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到了宋代,“影戏”就风靡一时,宫庭、官邸、富室、庶民,都以观赏“影戏”为“时尚”……后来,连元朝的军队里都有了影戏班,随着成吉思汗的征战,随军的影戏班就把影戏传到了中亚细亚一带…… 皮影最盛行、最风靡的时期,应当是在清代晚期和民国初期。这是中国皮影的黄金时代和巅峰时期。那时候,王府官邸、富室大户,都痴迷影戏,而且还相互攀比,互不服气,他们重金礼聘雕刻名师,刻凿皮影,然后在婚丧嫁娶、红白大事时,搭台演唱,展示风采,和别家一比高低…… 6 俱往矣!繁花似锦、景况空前,都成了过去,变成了回忆……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科技的更新,文化艺术多元化的构成,人们欣赏角度、习惯的转移和改变,使皮影这延系、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瑰宝危在旦夕…… 多美的皮影,多特色的民间艺术…… 可惜了!!!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