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巴林皮影戏
【简介】 【名词解释】 皮影戏是一种由皮影艺人操作用驴皮刻制的影人,并通过灯光将影像透影于幕窗之上,配以音乐、念唱来表演剧情的傀儡戏,是集平面雕刻、彩绘、舞台美术、音乐、戏曲和舞蹈动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2011年5月23日,巴林左旗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编号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98
【正文】
【名词解释】
皮影戏是一种由皮影艺人操作用驴皮刻制的影人,并通过灯光将影像透影于幕窗之上,配以音乐、念唱来表演剧情的傀儡戏,是集平面雕刻、彩绘、舞台美术、音乐、戏曲和舞蹈动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2011年5月23日,巴林左旗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编号235 IV-91。2007年,巴林左旗皮影戏列入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46 NMⅣ-1。
【溯源】
巴林皮影戏是以东北皮影音乐唱腔为基础,兼容多种皮影派系和其它曲艺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适合当地民众欣赏习惯、具有独特板腔体系的综合艺术。曾是辽首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部的巴林左旗,自辽代开始,汉人和其它少数民族就不断迁入此地,尤其是近代的几次放垦,而皮影戏就是随着各地移民的迁入而传到左旗的。上世经50年代~60年代中期,巴林左旗的皮影戏分布在全旗20个乡镇、41个村,有的村有两三盘箱子,皮影艺人达200多人。
它以唱功见长,有男、女两种声腔。曲调和板式风格独特,念白和唱腔极富地方风味。剧目可分为3类:一是传统剧目,如《五锋会》、《青云剑》、《镇冤塔》等;二是50年代的新编现代剧目,如《周振江立功》、《打奸商》、《喜春婚姻》等;三是新世纪以来编写的三幕历史皮影戏《大辽双星》和根据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改编的课本剧《阿Q》等。巴林左旗的皮影戏题材广泛,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武侠公案以及反映现代新生活的新题材都被纳入其中,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的娱乐需求。现存传统皮影剧本20部,现代皮影剧5部。
影人雕刻精细,造形优美,独具风采。巴林皮影戏中的诚信、孝道、爱国、善行、仁义等进步思想和传统美德已代代传承,深深地扎根于当地民众心中。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稿)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