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妙哉,皮影戏

妙哉,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妙哉,皮影戏

【作者】 梁冬

【简介】 皮影戏这门艺术,仿佛已成为遥远年代的回忆,跳动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里,久久难忘。 小时候最爱看皮影戏。记得50年代,在一个打麦场,每逢周末,大人、孩子就会拿着板凳,来到麦场看上一场皮影戏。麦场边挂着白色幕布,开演前,我们几个小孩子坐不住,跑到幕布后去一探究竟,只见幕后摆放着几个箱子,6个皮影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718

【正文】

皮影戏这门艺术,仿佛已成为遥远年代的回忆,跳动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里,久久难忘。

小时候最爱看皮影戏。记得50年代,在一个打麦场,每逢周末,大人、孩子就会拿着板凳,来到麦场看上一场皮影戏。麦场边挂着白色幕布,开演前,我们几个小孩子坐不住,跑到幕布后去一探究竟,只见幕后摆放着几个箱子,6个皮影戏艺人在做演出前的准备,灯光在幕布与艺人中间吊放着。艺人看到我们几个孩子在偷瞄,冲着我们喊道:“快到前面去,这不能看”,吓得我们几个孩子一窝蜂地离去。只听“啪啪”几声梆子声响起,随后胡琴、铜锣等乐器也跟随上来,洪亮的声音唱了起来,幕布上出现了大家期待已久的皮影人物。在艺人的控制下,皮影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迈着腿,摆动手,甚是有趣;戏到动怒处,皮影手拿大刀、长矛交战,引得台下一阵喝彩。方寸舞台演绎千年历史,诠释宫廷争斗。

那时百姓们的文化生活贫乏,除看剧团演唱外,皮影戏也成了百姓文化娱乐的寄托。之后,随着文化生活的不断繁荣,皮影戏渐渐退出了舞台。90年代初,县文化馆馆长、绛州鼓乐团团长王秦安送给我一个皮影,我把它珍藏起来,想起皮影戏,就拿出来欣赏一番,眼前便浮现出一幕幕皮影戏来,也算过了一把皮影戏的瘾。

皮影,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甚广。山西皮影,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皮影,以新绛、曲沃、临汾、运城等地为代表。北派皮影,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为代表。南派皮影,受到陕西省西安、渭南皮影流派的影响,皮影作品形体小巧玲珑,刻工精细,装饰性强,而且色彩简练明快;北派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响,作品的形体略显肥大,刻工缜密而且精细,色泽明快艳丽。皮影作为一种民间传统的小戏,在表演时,把驴皮、牛皮刻制的人物、布景和道具搬上舞台,造成影像。这种形象的造型特点是: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正面和侧面的。由于皮影戏表演中的局限性,只能通过正侧面的影像的活动展开戏剧情节。这是因为,这种美术造型也只能是运用正侧面这种角度才能最为典型地表现出戏剧艺术造型。由于皮影戏只宜表现高、长度的空间,因而与剪纸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人物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与戏剧上的脸谱、服装的程式是相通的。皮影戏的装饰性,尤其是夸张手法极强,在布景方面,有着殿阁、楼台、庭院、山水、树石等;道具中,有桌、椅、车、剑、戟、刀枪等,造型颇为概括洗练。皮影在制作方面,取料以驴、牛皮为主,由于驴、牛皮的韧性、透明性极强,着色颜料甚为讲究,因而艺术效果颇佳。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将紫铜细丝除去表面染物后浸入到酸性溶液中,一年后便可得绿色,而且时间愈久愈翠,透明度极好。黄色,是用中医栀子一味细研蒸取,色泽黄而且透明;红、紫、蓝,可用银米、大蓝、二蓝、墨蓝研细澄取得。

皮影戏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民间,是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这种民间艺术又得到传承。皮影戏归来吧,我们在等待。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