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又见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又见皮影戏

【作者】 潘刚强

【简介】7月里,赴平江山区采风。傍晚散步,路遇一位老人,我随口招呼:“你老人家到哪里去哟?”老人含笑答道:“去看影子戏呢。” $$看皮影戏!我的心底涌出一股热潮,急切地问道:“能带我们去么?” $$老人笑眯眯地停下脚步:“当然可以呀!” $$于是,我们跟着老人高一脚、低一脚地沿着田埂绕过一片屋场,来到了请唱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96

【正文】

7月里,赴平江山区采风。傍晚散步,路遇一位老人,我随口招呼:“你老人家到哪里去哟?”老人含笑答道:“去看影子戏呢。” $$看皮影戏!我的心底涌出一股热潮,急切地问道:“能带我们去么?” $$老人笑眯眯地停下脚步:“当然可以呀!” $$于是,我们跟着老人高一脚、低一脚地沿着田埂绕过一片屋场,来到了请唱皮影戏的人家,看了一场地道的山村皮影戏。 $$阔别重逢几多欣喜 $$早年在平江山区,每逢婚、丧、喜庆之日,乡人多请皮影戏班演出一至三本戏,有的甚至连演几个晚上。 $$我看皮影戏,还是儿童时代。“文化大革命”一来,皮影戏便禁演了。 $$直到改革开放,皮影戏重获新生。1983年平江县成立皮影戏协会时,全县皮影戏班有70多个,从影艺人250多人。 $$近年由于电视的普及等诸多因素,皮影戏多在偏僻的山村表演,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难得看到。同行的几位都是几十年没有看过皮影戏了,听说唱皮影戏,大家都很高兴。 $$唱皮影戏的是师徒俩,都姓李。师傅李宏道,60多岁了,唱了一辈子的皮影戏,古铜色的脸像是抹了桐油的皮影般清亮。徒弟个子略高,长得清瘦,大号绵绵,年方40,拜师学艺却快30年了。 $$这对师徒俩长年走村串户,送戏上门,走遍了幕阜山区崇山峻岭的乡村屋场,很受乡亲们的尊敬。宏道师傅告诉我,从正月初一出门唱戏,到农历的四月小满,这家唱了那家请,一百多日没有歇过一夜空,远处唱到了修水、浏阳边界。 $$师徒俩一边不紧不慢地跟我搭话,一边不慌不忙地摆弄着行头搭架戏台。因为天下雨,戏台便搭在客厅的大门口。几根特制的竹竿两头连结搭起架子,三围蒙上红布作遮蔽,戏台正面一块白棉布宽三尺、高两尺,方方正正地撑起来便成了“宽银幕”。 $$古风民俗几多韵味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制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我国的皮影戏在北宋时便有演出。平江的影人起初用驴皮或硬纸制作,光源也是蜡烛或煤油灯。1978年恢复皮影戏演出,逐步改用厚透明玻璃纸制作,采用电灯照射。 $$戏班子一般是两到三人,分为后台,司锣鼓;中台,司京胡与唢呐;前台,也称端台,耍影人。宏道师傅年长辈高,如今坐后台。他左手操一面钹,右手持一支槌,身前支架着一鼓、一锣、一铛。绵绵师傅便是中台兼端台。他一把把提起影人,按今晚戏文里的出场顺序,左四搭、右四搭,分行别派搁搭在梁架上。另有几只盒子,装着刀枪剑棒等各种道具。 $$我问他,一出戏要出台多少个人物?他说,这60到80个影人,足够演了。只有孙悟空、猪八戒、杨戬、包公、关羽、诸葛亮等知名人士有其特别的形象,其他不外乎是帝王将相、秀才小姐、老仆丫头等通用人物而已。 $$今晚唱哪一出戏?宏道师傅说,主家早点好了,唱《四姐闹东京》,讲宋朝的老戏。我问他们一共会唱多少出戏。“大概三百多到四百本吧。”我一伸舌头:“这么多呀!都有脚本么?”“当然有呀!这些戏都是老辈传下来的。有的戏本还是石印的老本子呢!”绵绵师傅一边说,一边递给我一个乌黑陈旧的本子。 $$我接过一看,原来是他自己装订的材料本,废报纸封面上用笨拙的墨笔字写着《耍戏本子》。翻开内页,目录上有44出戏的名录,每出戏都有一页文字长短不一的剧情简介,歪歪扭扭的钢笔字写得密密麻麻。马上就要演的《四姐闹东京》,便列第7。 $$宏道师傅敲响开场锣鼓,绵绵师傅吹起闹场唢呐,影人出场亮相。那些眼看了无颜色的影人片儿,一贴近银幕,灯光照映,身动影随,竟然流光溢彩,须眉毕现。 $$师徒俩果然功底不凡,唱腔与器乐相和,道白与动作相谐,将那一招一势表演得活灵活现。宏道师傅真的是闭着眼睛演戏的。他就那么端坐着,嘴里哼着唱腔、道着对白,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似乎既不用想,也不用看,双手便准确无误地击打着乐器,当击鼓则鼓响,当敲锣则锣鸣,如行云流水般随意流畅。 $$绵绵师傅更是使出浑身解数,背对师傅面对银幕,手不停,脚不歇,一边演唱着自己担负的角色,一边还得和着师傅唱腔道白的剧情与节奏,来将手中的影人提携得入丝入扣。影人的上下场,道具的撤换,双手本就忙得够呛,有时还得配上跺脚、敲桌等拟声动作,还得拉拉京胡、吹吹唢呐,还得就着灯光转着一块钻满圆孔的铁皮来驾驭着那朵金光闪闪的祥云随着神仙上下飘荡。师徒俩如此默契的配合,没有几十年的工夫,显然是无法达到的。 $$师徒俩就这么说说唱唱、敲敲打打,一刻儿也不停歇,每个晚上得演唱3个小时,一场下来的报酬只有几十元钱。在他们心中,唱皮影戏与其说是一份谋生的职业,倒不如说是一份人生的事业。 $$现代视角几多期盼 $$皮影戏脱胎于中国传统戏曲,扎根于乡村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多视角下,它离不开乡土,但如何超越乡土;它离不开传统文化,但如何融入现代社会,值得研究,值得关注。 $$先说看戏。开场时银幕中间摆上案桌,上书“公正无私”四个大字,左右各有一把座椅,看来是座衙门。戏文说唱是用平江腔调的普通话,那句句行腔、声声叫板,可惜,连我这个正宗的平江人也听不太懂。 $$看了片刻,同去的朋友问我,这演的是什么戏?我说:“《四姐闹东京》呀,包公戏。”我心里也疑惑,戏台上怎么不见四姐和包公模样的人物出台呢? $$观众中有人听见,连忙纠正说:“这是演《三罗搬兵》呢。” $$坐在身旁的主家悄悄告诉我,正戏上演之前,照例会先加演一出短剧,俗称贺戏。这既是戏班子给主家送的贺礼,也是在招徕迟到的观众。 $$原来,正戏还没有开场呢。知道我们从岳阳城里远道而来,师徒俩那晚在正戏结束后特意加演了一段戏。 $$这是散场前的加演,相当于找给主家的零戏。这晚演的是《杨戬打刀》,我建议两位师傅用长沙腔演唱,果然容易听懂得多。 $$与当地的领导和村民闲聊,大家都希望皮影戏能够与石牛寨、汨水源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开发,这不失为一条对头的思路。 $$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如何走向市场、走向世界,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和中央电视台的《西部民歌王》,应算是成功范例。 $$皮影戏若能筛选精品、推出名家,在保持原生态的前提下,注入现代元素加以包装与开发,打造成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完全可行的。 $$比如,印发剧情简介,配上幻灯字幕,拍些电视专题,搞点调演竞赛。只要能够让城里的孩子们看到皮影戏,他们一定会喜欢。只要他们喜欢皮影戏,几十年的观众便有了。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