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保卫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保卫皮影戏

【作者】 沈秀红

【简介】一年前,海宁皮影戏和硖石灯彩双双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江南周末》记者前往海宁采访,发现海宁皮影戏面临的现状比硖石灯彩严峻,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青黄不接、资金短缺、演出市场萎缩。海宁市一位文化工作者用四个字来形容皮影戏的处境:“岌岌可危”。时隔一年,《江南周末》记者再次对“国宝”海宁皮影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109

【正文】

一年前,海宁皮影戏和硖石灯彩双双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江南周末》记者前往海宁采访,发现海宁皮影戏面临的现状比硖石灯彩严峻,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青黄不接、资金短缺、演出市场萎缩。海宁市一位文化工作者用四个字来形容皮影戏的处境:“岌岌可危”。时隔一年,《江南周末》记者再次对“国宝”海宁皮影戏的保护现状,进行追踪采访。 $$河南姐妹加盟海宁皮影$$曾经有一个进京发展的机会放在她面前,她放弃了,她说:“我舍不得离开这里,不会轻易放弃……”$$2007年6月6日中午12时20分。嘉兴市区梅湾老街。$$还未跨进皮影戏馆的门,就听得一阵阵笑声,原来二十来位外地游客正乐颠颠地看海宁皮影戏《龟与鹤》,生动有趣的表演逗得他们合不拢嘴。$$十多分钟后,当又一批更年轻的外地游客进来时,这回的节目换成了《鸡斗》:一只懒公鸡与一只勤公鸡为了一只蜈蚣发生的争斗……剧情并不复杂,但年轻的观众好奇于皮影别致的造型、操纵的灵活、神态的逼真……纷纷涌到后台,把手中的相机或手机对准在幕后操纵皮影的姑娘小伙。$$又过去了十多分钟。当新的一批外地游客进入馆内时,节目变成了《闹龙宫》,表演的依然是那五位姑娘小伙。$$这些姑娘小伙都是海宁市江南皮影艺术团的演员,被姑娘小伙称为“团长”的海宁老艺人沈圣标,把这些年轻人看作海宁皮影将来的传承者。$$他们中有两个年轻俏丽的姑娘格外引人注目。她们是来自河南的史岩、史园姐妹。一次巧遇,让这对姐妹与海宁皮影牵上了手。$$2006年7月,老沈带着皮影节目到沈家门参加第四届国际渔港民间民俗大赛。巧的是,随河南省南阳县文化局而来的史氏姐妹正好与老沈同行一位老师住在同一个房间,一来二去,姐妹俩很快与老沈也熟了。当得知老沈是搞皮影戏的,正准备招人手时,一心想到江南来发展的姐妹俩动了心。$$让她们没想到的是,“爷爷待我们比他的亲孙女还亲”。姐姐史岩口口声声称老沈为“爷爷”,她说,她们姐妹俩到海宁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住在老沈家中,“爷爷”平时经常送这个送那个给她们。现在到梅湾街戏馆工作一个多月了,为了她们的住宿,“爷爷”又动用关系,为她们安排好住宿。每个星期回硖石时,姐妹俩基本上还是住在“爷爷”家。$$“我看重她们的艺术。”沈圣标这样解释。这对姐妹从小受音乐熏陶,颇懂音律。其中史岩去年毕业于河南省职业艺术学校,专攻吹奏乐,会吹萨克斯、葫芦斯、笛子和唢呐,还会弹古琴、琵琶等多种乐器。因此,没多久,姐妹俩就对皮影戏上手了,与其他三位老沈在海宁当地招的皮影戏弟子一起把五六本皮影戏“耍”得活灵活现。老沈说,他们的水平已经超过了海宁市一些老民间艺人。不久前,史岩在浙江省第四届民族器乐比赛中还捧回了青年组第一名。$$这样的优秀苗子每个月收入是多少?能留得住吗?$$老沈说,去年国庆梅湾街开街前,他接到邀请,让他率团常驻梅湾老街演出,对方开出了免费提供场地,每年另支付12.8万元演出费的条件。当时老沈鼻咽癌开刀后身体恢复不久,“我只想让皮影人有更多的人欣赏。”几乎没多想就率人马来了。此前,他已与海宁皮革城开始了一年类似的合作,皮革城除了免费提供演出场地、用电等,一年还给予10.2万元的演出经费补助,此举被视为皮影戏市场化运作的尝试。走市场化之路,一直被业内外认为是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出路所在。$$老沈是这样支付五个年轻演员的工资:初招不久的学员,每月650元;熟练演员750元;有学历的史岩,每月850元。$$“这点钱,够用吗?如果有更好的发展,你会不会有新的选择?”面对记者的提问,史岩甜甜笑着,道:“机会有过一个。老师(指大学老师)曾介绍我到北京红英颂女子乐团,第一年的收入是3到4万元,每场独奏报酬另付。父母和爷爷(指老沈)都说,如果你有更好的发展,去好了,我们不会拦你。可看到爷爷这么大年纪,为了办皮影戏,整天跑这跑那,我真的很感动;再说他又待我们那么好。钱固然重要,但亲情永远是金钱代替不了的。我舍不得离开这里,不会轻易放弃,不会那么自私……现在条件是不太好,可我们年轻人今后的路还很长。毕竟皮影戏是老一代艺人积累那么多年并传授下来的,既然选择了皮影戏,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爷爷的指导,当然还有政府部门的多多支持,皮影戏会很有前途。”$$说着说着老人潸然泪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现在是要钱没钱,要场地没场地,我吃不消了,压力太重了”$$史岩不知道的是,刚才还笑嘻嘻看他们表演皮影戏,让她学唱皮影戏一大重要声腔弋阳腔的爷爷,一转身面对记者的采访,说着说着,竟潸然泪下:$$“我吃不消了,压力太重了。”$$海宁皮影戏源于南宋,当年随宋皇室南迁而流传江南,至今近900年历史,是江南皮影戏的重要代表。$$1958年,沈圣标参加了浙江皮影剧团,主攻音乐。这个成立于1956年6月,以海宁皮影戏老艺人为骨干组建的剧团,有着显赫声誉:曾两次晋京演出参加会演、调演,曾先后为七十多个国家的外宾举行专场招待演出,被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亲切地称为“我的外交大使”。$$老沈说:“我是共产党培养起来的。”2003年2月,老沈随海宁皮影戏到新西兰交流演出,受到了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的接见,亲眼目睹外国友人对皮影戏的钟情,老沈的一腔热情迅速升温,一个萌生多年的念头跃然而出:成立皮影剧团。他有一个想法:把海宁皮影重新打出国门。2004年10月,江南皮影剧团成立了,除了借用原浙江皮影剧团尚存的一些道具,他个人投入了4万多元。他的经济来源于前几年经商办厂积累的资本。$$业内人士说起老沈,都承认他对海宁皮影的保护“有一种紧迫感”,“功不可没”。“现在盐官风情街上的皮影馆,就是他牵头组织几个海宁民间老艺人搞起来的。他自己的剧团,有两个演出点,一个是海宁皮革城,另一个就是嘉兴的梅湾街”。$$老沈把自己经营至今的皮影戏概括为“三个特点”:“一是小朋友的精神粮食。上个星期二我们刚去杭州和萧山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各表演了一场,小朋友可喜欢了。浙江电视台1818黄金眼上星期四播出了20分钟。二是嘉兴的三个旅游景点都有了皮影戏。三是打出国门去。估计不需要很长时间了。”$$可说着说着,他本来还很有神采的脸一下子黯淡起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吃不消了,压力太重了。”$$什么压力?$$“很多问题。”老人说,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人嫌报酬低,也有人不理解他。最关键的是,要钱没钱,要地方没地方。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连个搞布景的地方都没有。他认为,海宁皮影戏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他两个点在演的几部童话剧都经过了改良,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所以才越来越受欢迎。但有些原生态的元素是不可丢弃的,比如皮影戏的两大重要声腔海盐腔和弋阳腔。他一直在考虑让海宁皮影戏唱起来,比如《闹龙宫》就是最老的保留剧本之一,应该是配唱腔的,可因为没钱办乐队,至今唱不起来,只能配对白,普通话很不标准。$$他说,海宁市文化局曾拨款给剧团2万元。现在他招的那些皮影弟子都是他个人出钱培训的。“我给海宁市文化局打了报告,计划招10个年轻人,请资助每人每年1.5万元的培训费,扶助3年。可到现在一点消息都没有。”$$为什么申请那么多钱?老沈说,一个学生一个月工资650元,加上养老保险等费用300多元,就是一千元,一年就是1.2万元。加上其他开支,“每个人我起码还要贴一万元。”$$“我认认真真想过了,我年纪这么大了,身体也不好,真的不办了,就送给国家吧,再说我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他说。$$沈圣标今年68岁。$$土专家忧心海宁皮影$$面对钱、人和场地三大问题,政府部门:正申请成立“非遗”保护中心,配备专人和专项费用$$对于皮影戏的现状,海宁市一些老文化工作者忧心忡忡。海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沈民强仍然用了那四个字:“岌岌可危”。$$在去年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上报资料中,记者看到对皮影戏“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一栏中有这样的记录:$$整理出剧目270余部,剧本10余部,文字10余万字。录制光碟10余片,收集皮影人物各类头像、动物、造型、头饰等图片400余幅,记录并整理皮影音乐、各类曲牌唱段40余首。$$海宁皮影戏现以徐二男、平柏荣、王钱松等老艺人为皮影表演和制作的代表人物,建立了两支皮影表演队伍。徐二男等从2003年开始,长年在盐官宰相府第风情街“皮影戏馆”进行皮影戏演出,至今观众已达万人。2004年11月,成立了“江南皮影艺术团”,已排练出《二朋友》、《龟与鹤》、《鸡斗》、《采蘑菇》等童话剧,为全市学校儿童免费演出10余场,观看人数4000余人。$$海宁市博物馆在衍芬草堂专门设立皮影戏陈列馆,陈列有关皮影戏制作和表演展品供人们参观,并定期举行皮影戏演出。$$2003年海宁皮影戏应邀赴新西兰参加了文化交流演出。$$“濒危状况”被这样表述:老一代皮影艺人亦农亦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传承全靠口传手教,因此,完整的曲目、剧本等资料的收集难度很大;传统的皮影戏道具和影人制作,以及表演操纵手法等,极需传承后人;由于一些技艺精湛老艺人相继去世,目前皮影戏民间老艺人仅存4人,均逾70岁高龄。争取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传承优秀文化艺术,培养皮影新人,已经迫在眉睫。$$记者发现,海宁市对皮影戏的保护列出了详细的“保护计划”:$$有效保护皮影戏老艺人、传承人,使海宁皮影戏全面系统地传承下去;对皮影戏特有的南宋遗韵的音乐、声腔、乐器、舞台表演艺术等进行研究;刻录皮影戏老艺人的唱腔、表演、乐器演奏等,制作DVD,建立艺术资料档案;尽最大能力抢救与保护皮影戏的各种史料、曲目、曲牌,并加以系统整理、校订、出版;抢救与保护皮影戏影人造型制作工艺;加强和充实“江南皮影艺术团”,使之成为具有示范、研究、辅导等功能的重要团体,在条件成熟时,与市越剧团联合开展皮影戏演唱、演奏技巧的研究和传承;在老艺人的传承下,培养下一代,使这一古老的奇葩,代代相传,重放光芒。$$“民间艺术,大有可为!当前迫切的是,如何深层次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钱、人和场所。钱,就是经费必须保证,需要政府每年列出计划,拿出一定的经费。这是国家级的遗产,太古老了,经不起折腾。人,就是政府出面解决后继乏人问题。我们也试过很多次,到学校培养,到社会上招聘,但都没有坚持下去。再一个,就是硬件设施——办公场所。政府搭台我唱戏。”沈民强说,“第二个方面,就是民间要经常开展一些交流、展演,提高皮影戏的知名度。这需要文化部门和民间艺人一起努力,冲出去。要加强对外联系,为自己多争取展演的机会。皮影戏已经去过新西兰了,那么,有没有本领去美国演一场?一味躺在政府的怀抱里,是长不大的。”$$皮影人的传承人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难点。海宁市曾尝试在海宁职业学校开设皮影班,但终因报名人数太少而没办成。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小学2000年就成立了校园皮影剧团,请民间老艺人传授技艺,十多位学生初步掌握了皮影戏的表演技艺,剧团影响力不断扩大。考虑到学生参与的面不广,2004年秋季,学校把已开办4年的皮影兴趣班提升为每周一课的校本课程,让皮影戏从“选修课”上升为“必修课”,学校为此每年需开支近万元。$$沈民强对斜桥镇中心小学此举颇为赞赏,称学校所做“非常到位”,但他同时指出,学校培养的只是学生的兴趣,那些孩子到了初中,一般都不会再学皮影,“个人兴趣与继承人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科科长张丽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海宁民间文艺土专家颇有褒扬,称他们为去年海宁两大项目申报国家级“非遗”,准备文本和影像资料整整辛苦了“一个多月”。她告诉记者,列为国家级“非遗”至今,国家未有扶持资金下来。省政府前两年曾先后对海宁皮影戏和硖石灯彩各下拨了10万元资金,海宁市的配套资金均超过了省里。去年,通过普查,海宁市发现可以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事在人为,我们正申请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落实经费,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个专门机构指的是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已上报海宁市编委。$$说到海宁市江南皮影剧团要求对招收的学员进行补助的申请报告,张丽娟表示,接到报告后,文化部门已作过专门调研,并确定了补助方案,现已将申请报告上报海宁市财政局。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