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烟台皮影戏
【简介】 YMG记者邵壮通讯员刘永芳摄影报道 近几年,到烟台毓璜顶公园逛庙会的人,普遍感觉到民俗文化的味道越来越浓郁了,许多已消逝多年的传统文化节目又重新活跃在庙会这个大舞台上。如老烟台的抬阁、庙鼓、踩高跷、布袋戏、拉洋片、皮影戏等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好奇和欣赏。YMG记者近日走近烟台皮影戏专家刘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926
【正文】
近几年,到烟台毓璜顶公园逛庙会的人,普遍感觉到民俗文化的味道越来越浓郁了,许多已消逝多年的传统文化节目又重新活跃在庙会这个大舞台上。如老烟台的抬阁、庙鼓、踩高跷、布袋戏、拉洋片、皮影戏等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好奇和欣赏。YMG记者近日走近烟台皮影戏专家刘正中,了解到一些有关皮影戏绝迹几十年后又“复活”的来龙去脉。
少年结缘皮影戏
刘正中出生于1943年,系芝罘奇山所城刘姓千户后裔第20世。他说,皮影戏并不是烟台土生土长的剧种,而是“舶来品”。皮影戏形成于清代初期,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有“中华一绝”的美誉。烟台皮影戏大约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的老海防营。而他与皮影戏结缘则始于1958年。那时,他在西南河小学读五年级,放学后,就会跑去看皮影戏。
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皮影店就在老博物馆东北角的4间平房里,老板叫于钦清,蓬莱人,因排行老三,人称“于老三”。于老三原来开了个“紫来欢”赁书铺,干了几年生意不好,便改行演起了皮影戏,不曾想生意异常火爆。于老三的皮影戏由他一人设计、制作、表演,表演时有一位乐师负责打鼓和光锵配合他。平日每天下午演出,周日和节假日白天晚上都演,每场演出一小时左右,中间休场约15分钟再接着演。当时的票价是大人1毛钱,小孩5分钱,小小的皮影店里能挤下100多人。
于老三表演的剧目有《济公传》、《杨家将》、《龟蛇传》等。他的皮影道具并不是用驴皮或羊皮做出来的,而是用纸褙子雕刻出来的,成本较低。刘正中说,当年,于老三不光表演皮影戏,还拓皮影人物,拓一个头像2分钱,拓一个身子5分钱。那时的刘正中把自己的零花钱几乎都用在拓皮影人物上,他把印好图案的纸褙子拿回家刻出皮影道具,镂空的地方,再贴上各种颜色的糖纸,这样,映在幕布上的皮影人物就不仅是黑白的,还有斑斑点点的彩色。
于老三表演皮影的地方下面是半截土墙,土墙上方是白色的幕布,看皮影戏的时候,刘正中经常悄悄地钻到幕后偷看于老三表演,学到了不少台前观众无法看到的表演技巧,回家后就反复琢磨和模仿。
据熟悉刘正中的人说,出身于书画世家的他,从小就活泼好动,颖慧非常,且酷爱作文和美术,因此,一有空,他就尝试着自己设计制作皮影人物,还编了套顺溜:“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完后再练习表演。小学六年级的暑假,他应邀到南关小学礼堂去表演皮影戏,这是他人生正式表演皮影戏的第一次。
后来到烟台四中读初中,学习比较紧张,他就忍痛把自己拥有的200多个皮影头像和100多个皮影身子全送了人,从此再也没有沾过皮影戏的边。
花甲重续皮影梦
刘正中退休后致力于毓璜顶文化和奇山所城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丰。现任毓璜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是研究会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毓璜顶文化》的主编。
2009年底,毓璜顶公园以“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为主题筹划庙会方案,挖掘烟台民俗艺术成为话题。毓璜顶公园主任、毓璜顶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振东与刘正中就此话题进行探讨时,刘正中便推荐了老烟台的拉洋片、皮影戏等,但是,找不到会演皮影戏的人。眼看离举办庙会的时间越来越近,在黄振东主任的鼓励和支持下,刘正中被推上了前台。
凭着儿时的记忆和黄主任提供的芝罘岛、崆峒岛等民间传说,刘正中连夜构思故事情节,编写剧本,“马不停蹄”地设计各种皮影造型,画出图纸后,再雕刻、着色,将鹅毛管和细竹子用线串连到皮影造型上。这一系列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然而更难的是表演。
台上只有一块不足三平方米的白色幕布,上方是灯光,表演时全靠调控手中的操纵杆,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变换皮影道具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同时,还要配上与之相应的说词或唱腔。比如表演《西游记》时,唐僧骑在马上,八戒、沙增、悟空跟在后面,多个人物同时出现时,就需要老伴黄秀凤当助手传递道具,刘正中则一边操纵皮影人物一边唱《敢问路在何方》的西游记主题歌。
表演《逗你玩》时,小孩的头一会儿转向妈妈,一会儿转向晾衣绳,他手中的操纵杆也要不停地变换方向,嘴里还要不停地跟上画面配音,一会儿学妈妈的气,一会儿学小孩的气。为了奉献一台比较完美的皮影戏给观众,他连续奋战了近十个日日夜夜,一直忙活到腊月二十八。
2010年正月初五至初十的庙会上,在毓璜顶公园瑶池园内的香积堂,刘正中在乐师李存福和老伴的配合下,成功地演出了《话说崆峒岛》、《西游记》、《逗你玩》等节目,每天上午两场,下午一场,场场爆满。现在,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精神需求,刘正中又重新整理了《杨家将》、《西游记》、《白蛇传》、《济公传》等经典的传统剧目和人们喜闻乐见的《话说崆峒岛》、《逗你玩》、现代版的《东郭先生与灰太狼》、《双龙戏珠》等新剧目。2013年,他又根据毓璜顶戏楼楹联上“蟾窟映奇山”的故事,创作了《毓璜顶的传说》。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正中在剧本的创作、道具的设计制作、表演的技巧等方面日臻成熟,渐入佳境。
老烟台皮影戏绝迹几十年之后,在刘正中67岁的花甲之年重放异彩,不仅圆了他个人的皮影梦,也满足了广大市民多年来的民俗文化情结。
古稀难舍皮影情
如今,已年近七旬的刘正中仍然坚守在自己的皮影阵地上,虽然思维依然敏捷,身手依旧麻利,但毕竟岁月不饶人。他远在上海的女儿刘燕春心疼父亲,多次来电话劝他不要再演皮影戏了,写点文章,练练书画,晚年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他头上答应,实际上依然“我行我素”。他说,他的家族与毓璜顶渊源深厚,他对毓璜顶有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感情。
他的曾祖父刘怀奎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参与毓璜顶重修工程,捐助二十仟(当时的货币计量单位),名列榜首;之后又提议将“玉皇顶”更名为“毓璜顶”,沿用至今;刘怀奎撰文并书的《重修毓璜顶记》碑刻现存于毓璜顶碑廊;在玉皇殿东侧门上方以行草书有“拨云”二字。他的祖父刘凤镳,光绪十九年(1893年)进京应试中恩科举人。小蓬莱石坊上现存的石刻“仙山飘渺”、“吟风、弄月”、“观海、听涛”、“天下文章莫大于是,一时名士皆从其游”、“金碧池台云霞照灼,丹青?壑风月?莹”均为其所题写。
现在,刘正中最大的遗憾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皮影戏的传承人。他说,很多人表示想跟他学,但了解到演皮影戏既要有一定的写作、绘画能力,又要有雕刻、制作、说唱、表演的功夫,就打退堂鼓了。他希望尽快物色到愿意学皮影戏的人,他负责传、帮、带,让这门民间技艺继续在毓璜顶庙会上发挥作用,不辜负广大观众的期待。
刘正中还有个愿望,就是将老烟台皮影戏申请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与推广。对今后的打算,刘正中说,他想把有关毓璜顶和老芝罘区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进行搜集整理,选择适合皮影戏表演的题材,多编排一些新节目,通过皮影戏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烟台、热爱烟台,为烟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