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忽明忽暗皮影戏

忽明忽暗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忽明忽暗皮影戏

【简介】几年前,一部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曾经风靡一时,而剧中的人物胖墩的父亲是一位靠耍“手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他耍的“手艺”就连日本人看了以后也都称奇不已,这种“手艺”就是皮影戏。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甚至有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400

【正文】

几年前,一部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曾经风靡一时,而剧中的人物胖墩的父亲是一位靠耍“手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他耍的“手艺”就连日本人看了以后也都称奇不已,这种“手艺”就是皮影戏。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甚至有人认为皮影戏就是现代电影的“始祖”。而且,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的元代起,就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今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今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歌德、卓别林等世界知名的艺术家,都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过去,在各种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里,皮影戏一度风靡各地,在我们呼市地区也有过一些走街串巷靠表演皮影戏生存的艺人们。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神奇的皮影戏。

其实,关于皮影戏的叫法,还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不少地方把皮影戏还叫做“灯影戏”、“土影戏”、“皮猴戏”、“纸影戏”等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最好。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皮影戏一直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戏中的人物也像戏曲一样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11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虽然皮影戏的发源地在陕西,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也非常多。演员在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吸取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河北唐山地区皮影戏的掐嗓唱法更是十分独特。另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等地,皮影戏的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唐山皮影戏的剧目内容主要是反映了当地社会的民俗、民风。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唐山皮影戏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唐山皮影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的赞誉,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皮影戏的发源地陕西的皮影始终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戏的人物造型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结。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装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而山西的皮影戏则严谨规范,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是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方,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在山西皮影戏里,各种传统的图案福禄寿喜、五子夺魁、八仙庆寿、麒麟送子、连生贵子等常常出现在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饰上是常见各类建筑、器具上的传统纹样。

皮影戏对表演者的技艺有着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个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寥寥无几,而且大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户外、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幕布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搬运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小的时候曾经多次在家乡看过这种令人叫绝的民间艺术,记得那时候大家都对在幕布后面表演的艺人十分好奇,常常想要跑到后台去看个究竟,但总是被大人们和戏班里的伙计给挡回来。遗憾的是,那时候我们那里没有通电,演皮影戏的光源主要是淋上柴油或者是煤油的棉球疙瘩,烟熏火燎不说,幕布上也是忽明忽暗,效果并不是太好。不过,对于山区里的老乡们来说,能够看到这样的民间艺术那也算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了。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常常让人为之着迷。我至今记得村里的一位老汉因为看皮影戏过于投入,烟袋锅里的残火掉到皮袄上也没有发觉,以至于把新缝的一件老羊皮袄给烧了一个碗大的洞,让老伴骂了半个月。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断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白蛇传、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常常最受观众的喜爱。但是,如今,再想看到皮影戏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