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灯影里的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琴声灯影里的皮影戏
【作者】 王雅萍
【简介】在灵宝市,皮影戏是成年人的歌谣,孩 子们的童话。$$ 灵宝皮影戏也叫道情皮影戏。它是以 高雅的道情演唱和轻盈的皮影表演演绎戏 曲内容的一种庭院艺术。$$ @@@光影间跳动的精灵@@@$$ 初夏的早晨,踏着细雨,记者来到灵 宝,一下汽车,便在市委宣传部的同志陪同 下,直奔皮影戏艺人索武酉的家。$$ 索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84
【正文】
在灵宝市,皮影戏是成年人的歌谣,孩 子们的童话。$$ 灵宝皮影戏也叫道情皮影戏。它是以 高雅的道情演唱和轻盈的皮影表演演绎戏 曲内容的一种庭院艺术。$$ @@@光影间跳动的精灵@@@$$ 初夏的早晨,踏着细雨,记者来到灵 宝,一下汽车,便在市委宣传部的同志陪同 下,直奔皮影戏艺人索武酉的家。$$ 索武酉今年56岁。多年来,他一直随哥 哥索辛酉四处演出,是一个能拉会唱的“全 把式”。索辛酉是灵宝市出了名的皮影艺术 家,目前正在卢氏演出。$$ 一进家门,索武酉便把他的箱子搬了出 来。略显昏暗的灯光下,索武西拿出了韩湘 子、包公、许仙、白娘子以及《水浒》人物等 各种皮影……生、旦、净、末、丑,样样俱全。 索武酉对它们异常珍爱。仔细看, 一个个人物脸谱,神态各异,或五官端正, 或衣饰华丽,或神态滑稽,均活灵活现。索 武酉亲切地叫它们娃娃。这些皮影娃娃都 是侧面形象,其身子、胳膊、腿用细线连接 在一起,头可以随时插在脖子上,操作起来 十分灵活。皮影箱里还有表现环境、烘托气 氛用的亭台楼阁、花鸟鱼虫、动物鬼怪等皮 影。这些皮影小则数寸,大则尺余,精细别 致,令人叫绝。$$ 索武酉介绍,制作皮影一般用上好的牛 皮。将牛皮在水中泡软后,经过打磨使其光 亮透明,再将样稿画在牛皮上,用刀将其镂 空,然后描上艳丽的颜色,待其干透后再刷 上桐油。演出时,置一块白纱布作幕,从背 后打出灯光,操作者站在幕下,将皮影紧贴 幕上操作,观众则坐在灯光对面观看。$$ 亲临现场看皮影戏,会沉浸其中而陶 醉。灯光将道具人物的投影射在幕上,艺人 在幕后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其余7个人演 奏不同的乐器,手、嘴、脚并用。幕布上的皮 影色彩鲜亮,晶莹剔透,人物活灵活现,栩 栩如生。丝竹悠扬,琴鼓齐鸣,说唱打斗,热 闹有趣。索武酉说,过去,一场皮影戏连演 三天三夜都不稀奇。$$ 道情皮影戏的唱腔分为官调(喜调)和 梅调(哀调)两种。演奏和演唱是二位一体 的,除了吹笛者之外,所有演奏者都参与演 唱。道情演唱鲜明的特点就是每唱一句或 一段后,众人齐声合唱,且每种腔调都有富 于变化的板式,以便适应各种人物及剧情 的需要。$$ 灵宝道情原为外地的一种说唱道情,是 由清朝中叶当地岳渡和沟东村两户外地做 官的人家传人。还有一种说法,当地一杨姓 家族的祖辈曾经是清朝某皇帝的御前戴刀 侍卫,告老还乡后,把道情从京城引进,并 将道情和皮影结合在一起表演。最初的道 情皮影戏是当地官宦、举人在家庭院子里 自演自唱、自娱消遣的。后来这种演奏形式 在民间流传开来,出现了艺人和唱班,在农 民还愿、生子、庆寿等民俗场合进行表演, 成为具有灵宝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剧种。$$ @@@皮影原来如此美丽@@@$$ 皮影艺术源于何时,民间传说不一。$$ 据史料记载,皮影戏在1000多年前的 宋代就已盛行于宫廷市井。但它并不是从 天而降,一定有一个漫长的孕育、发展和成 熟的过程,只是它的发展过程史料记载出 现了断档。如果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上推,说皮影戏成熟于崇尚文化艺术的盛 唐也是有道理的,将皮影戏的起源时间上 推至两汉也并不为过。这样一推,皮影的起 源时间与晋代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的描写 相吻合。所以,有学者认为,将皮影艺术的 起源时间定于两千年前的西汉较为客观。$$ 《搜神记》载,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 后,汉武帝非常思念她。有个叫李少翁的巫 师投其所好,便用一张兽皮剪出李夫人生 前的形象,用灯光照射到帷幕上。汉武帝看 到帷幕上的影人,在光影变幻中仿佛感觉 到李夫人“复生”,又来和他相聚。文中所述 李夫人的帷幕灯影场面,应该是皮影戏艺 术的雏形。$$ 在电视剧《大明宫词》里,素来对政治 无兴趣的高宗却沉醉在红极当时的皮影戏 中。高宗不但爱看皮影戏,还经常亲手表演 皮影戏。《大明宫词》里曾出现过这样的场 景:太平公主陪父亲表演才子佳人皮影戏, 并用夸张的声调为之配音:“看那对面来的 女子,春光满面……”直至高宗弥留之际, 他所惦记的既不是江山,也不是美人,而是 令他如痴如醉、难舍难弃的皮影戏。$$ 灵宝百姓对皮影戏的热爱并不亚于古 代帝王。村里凡遇红白喜事或节假日,都免 不了演皮影戏。喜庆有了皮影戏,洞房里添 了热闹气氛;丧事有了皮影戏,灵堂少了悲 凉阴森。爱看皮影戏是他们共同的兴趣。$$ @@@和道文化密不可分@@@$$ 当地艺人说,要了解灵宝的道情皮影戏 得先从函谷关和老子开始。$$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境内,是春秋末年杰 出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道家学派开山 巨作《道德经》的灵谷胜地,是道家文化的 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 (老子)、名关(函谷关)、名著(《道德经》)而 著称于世。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 下至民间人士,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 大的研究热情。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 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 军事、艺术以及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 的见解。函谷关将周围的亚武山、永乐宫等 道家圣地联系在一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 置、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物产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构成了灵宝道情皮影戏形成、发展的 人文地域环境。$$ 在灵宝,道情艺人有别于其他民间艺 人,在群众中有比较高的地位。道情艺人都 尊古代传说中的八仙为师,不分师傅、弟 子,都互称兄弟。艺人因道而尊,被人称为 八仙弟子或先生。表演时一般都安排在正 屋的中堂,艺人必须衣帽整齐,坐姿端庄, 以示对八仙的尊重。$$ 传统道情皮影戏所用的乐器主要有四 弦、玉箫、月琴、渔鼓、简板、手板、碰钟、三 叉板等八件。据说,这八件乐器与古代八仙 人物所用的器物有关。四弦为铁拐李的葫 芦所化,四弦代表四大神位。月琴为汉钟离 的芭蕉扇所化,玉箫为韩湘子所用,渔鼓、 简板是张果老倒骑毛驴自打自唱时用的, 碰钟是何仙姑手中的铁笊篱,手板则为曹 国舅上朝用的笏板。蓝采和原有云阳板8 块,1块赔了东海龙王,1块补了船底,所剩 6块中,3块为三叉板,3块为手板。道情皮 影戏的艺人将乐器称为“八仙”,将演唱称 为“八仙乐”。$$ 灵宝市文化局的张叔宝介绍,灵宝道情 皮影戏的剧目非常丰富,历史上最多时有 100多部,建国前后有50多部,目前有30 多部。剧目题材主要集中在道教经义、八仙 人物、二十四孝等方面,具有鲜明的道教文 化特点,如《高老庄》《渡文公》《西山观景》 等。其中,以韩湘子为内容的剧目最多。据 说,一部《湘子传》就有百余本戏,而且每每 演出都少不了它。有艺人说:“打纸扎离不 开糨子,唱道情离不开湘子。”就连皮影戏 的唱腔也突出了道教音乐的特点。另外,还 有一些富于生活情趣的生活小戏,艺人们 称之为“笑话戏”,经常上演的有《小货郎翻 箱》《吃油馍》《小二姐做梦》。$$ @@@曲曲折折一路走来@@@$$ 多少年来,无数皮影戏艺人为了灵宝道 情皮影戏不致失传而耗尽平生精力。他们 自发组成皮影戏班,四处演出,为皮影戏创 造了一个个鼎盛时期。民国初年,灵宝境内 的道情皮影戏班就有十几个,艺人数百名。 新中国成立前,灵宝东部的罗家、南营、牛 庄、西车、磨头等不少村庄都有独立的道情 皮影戏班。由皮影戏艺人等组成的4个皮 影戏班,曾先后到卢氏、洛宁、陕县以及陕 西、山西一带演出,演出时常常是通宵达 旦。$$ 新中国成立后,道情皮影戏在原有的基 础上继续发展。1954年,灵宝成立了专业的 道情皮影戏剧团,开始在城市的剧院等大 的场合演出。1955年,灵宝道情皮影戏剧团 改名为灵艺剧团,艺人全部转成全民工。 1961年,因国家经济困难,灵艺剧团解散。 文革期间,道情皮影戏被当做“四旧”而一 度禁止演出,皮影道具被没收,多亏艺人偷 偷收藏才使部分皮影保留下来。文革后,皮 影戏艺人开始正常活动,频频到全国各地 演出,还应邀到国外进行交流。1990年代以 来,灵宝道情皮影戏艺人经常到全国各地 演出交流,先后参加了五台山国际旅游节、 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河南省首届曲 艺节。2003年国庆节,灵宝道情皮影戏艺人 应邀到郑州市邙山黄河民俗风景区进行了 为期1个月的演出。去年,索武酉和索辛酉 兄弟俩去奥地利演出,原打算1天演出3 场,后来追加到1天6场,场场爆满,深受 外国人喜爱。$$ 灵宝道情皮影的传承,最早可上溯至清 代道光年间。传承者有老一代艺人刘北茂、 刘启家、刘启森、李政满、刘金才等,新一代 艺人有索辛酉、陈继山等。历史悠久的道情 皮影戏也因老一代艺人的相继离世,正面 临失传的危险,亟待保护和抢救。民间艺人 的收入较少也影响着皮影戏的传承。索辛 酉和索武酉,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生活拮 据,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演皮影戏。他们演 出地点大都在偏远的山区,收入相对较低, 维持生活还要靠种庄稼。他们能够从事道 情皮影戏演出在很大程度上出于热爱。$$ 他们明知,选择这个职业不能像流行歌 手、足球明星那样能迅速走红,没有明星效 应,没有太多的收入。但他们甘于平淡,勤 如园丁,使灵宝道情皮影戏在戏曲舞台上 争红斗艳。为了保护和继承灵宝民间艺术, 灵宝市文化部门曾在1979年和1985年先 后两次对道情皮影戏的音乐、剧目进行抢 救性的录制。近两年,灵宝市文化局将道情 皮影戏的渊源、变迁、艺人现状等情况制成 了光碟,并向国家申 报了“中国民间文化 遗产保护工程”,积 极争取专项资金扶 持。$$ 从目前情况来 看,由于受到现代文 化的冲击,民间艺人 对传统的皮影戏不 能创新,专家学者大 多钟情主流艺术,对 小剧种不屑一顾,政 府部门虽然出台了 一系列措施,但由于 种种原因,保护状况 仍不容乐观。灵宝道 情皮影戏已显落寞, 无法与兴盛时期相 提并论。但我仍然相 信,深受百姓喜爱的 道情皮影戏最终会 世代相传、流传千 古。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