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最后的皮影戏

最后的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最后的皮影戏

【作者】 肖景峰张森

【简介】古老的木架,雪白的幕布,恍惚而温暖的红色光影,激越的鼓乐声中抑扬顿挫的唱和,皮影艺人双手操纵着几根细细的竹棍,舞弄得小小的皮影蹦蹦跳跳……这样的场面,生动地发生在山区深处的小村落里,有如童话。这就是离城市渐去渐远的皮影戏。$$渊 源$$近日,笔者在山区桐柏目睹了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皮影戏,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85

【正文】

古老的木架,雪白的幕布,恍惚而温暖的红色光影,激越的鼓乐声中抑扬顿挫的唱和,皮影艺人双手操纵着几根细细的竹棍,舞弄得小小的皮影蹦蹦跳跳……这样的场面,生动地发生在山区深处的小村落里,有如童话。这就是离城市渐去渐远的皮影戏。$$渊 源$$近日,笔者在山区桐柏目睹了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相互影响、并行发展。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戏共分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各派都有独到之处。其中,河南皮影以南阳桐柏皮影戏为代表。$$桐柏皮影戏历史悠久,唱腔优美,语言通俗,在美术制作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剧目有些已经失传,现保留下来仍在演出的有《杨家将》、《狄青传》、《五虎平西》、《隋唐演义》、《西游记》、《三仙斗》等。$$据传,桐柏皮影戏始于南宋。当时金兵南犯,岳飞率军驻扎桐柏,曾多次出兵信阳,遏阻金兵南下。这时,不少皮影艺人仰慕岳飞的忠勇,也随之流入桐柏。由于皮影体积小,箱具轻便,五六个人便可凑成一台戏,很适应山区活动,所以皮影戏流入桐柏后便很快发展起来。据史料记载,到清康熙年间,桐柏全县皮影戏发展到120余班,至新中国成立前仍有60余班。$$解放后,桐柏皮影戏也曾有过长足发展。1957年,桐柏皮影戏参加南阳地区“曲杂木皮”大赛,演出的剧目《火焰山》获二等奖;1983年底,被《人民日报》报道;1989年,桐柏皮影戏参加了河南省民间艺术节。$$豫鄂边界的灯影$$在桐柏,皮影戏在群众中很有影响,街头巷尾随便找个大人小孩,都能给你说出一串诸如“大王腰”、“小王腰”、“大半夜”、“小半夜”等皮影艺人的名字,并且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如尚健在的“小半夜”,其真名为沈华州,月河镇闵庄村人,他业精艺深,表演生动,群众一看就入迷,一唱就是半夜,因其父艺名“大半夜”,故他的艺名“小半夜”。$$目前,桐柏的皮影戏班子共有4个,他们农闲外出演戏,农忙回家操持农活,活动范围主要在豫南和鄂北地区。吴城镇下刺园村岳秀良的皮影戏班子便是其中之一。岳秀良今年55岁,他15岁拜本县毛集镇田木湾村著名艺人杨明山为师,学习皮影戏,如今是桐柏皮影戏行当里的“大腕”。$$岳秀良的皮影戏班子连他一共5个人,两个吹唢呐,两个吹大笛兼司锣鼓。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首先要用自带的木架搭一个棚,挂一块白布,在幕后放置好照明灯具(解放前用油灯两盏,六七十年代改用汽灯,现在多用电灯)。每场演出大约三四个小时,收费100元。岳秀良说,由于桐柏皮影戏收费不多,山区群众一家一户就可请一台皮影戏唱三五天,因此他们的皮影戏在桐柏山区很受欢迎。如今,岳秀良的皮影戏班子活动范围东到信阳,西到桐柏淮源镇,南到湖北随州,北到泌阳。$$据悉,除了岳秀良外,在桐柏较有影响的还有彭大义、唐兴运、邓家良等一批皮影艺人。其中,今年31岁、家住吴城镇邓庄村的彭大义,是一个集演唱、吹打、伴奏、雕刻皮影人子于一身的全面人才,很有发展潜力。$$桐柏的皮影人子在人物造型上非常讲究,线条古拙粗犷,装饰图案有着浓厚的山区民间艺术气息。其中,女身发饰、衣饰多为花、草、云、凤图案,男身装束多为龙、虎、水、云图案,其角色分为神、仙、文、武、生、女、卒、首八种行当。桐柏皮影人子的制作也与其他地方不同,外地多用驴皮、透光纸为原料,桐柏皮影人子主要原料是牛皮。制作时,把牛皮剪成小块,先用铅笔在上面勾出线条,然后用铁笔进行雕刻。皮影的雕刻线条有虚线、实线、虚实线、暗线等技法之分。皮影刻好后还要上色,主要用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然后是装订,即把各个部件加以连结与固定,最后再加上竹质的操作杆。$$明天的忧患$$毋庸置疑,桐柏皮影戏是南阳乃至河南的一朵艺术奇葩。但像大多数传统民间艺术一样,在现代文化喧嚣侵入的今天,其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狭窄。$$十几年前,桐柏几十个皮影戏班子曾唱遍本县及周边县的村村寨寨,很是红火。但如今县内只有4个皮影戏班子,却已趋饱和,不得不把触角伸入到邻近地区。桐柏县一位文化管理工作者认为,造成皮影戏市场萎缩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了,电影、电视、VCD影碟机在农村普及率相当高,年轻人对皮影戏不感兴趣,皮影戏的观众群只限于中老年人。二是皮影戏多年来缺乏创新。就目前来讲,其演出的节目主要围绕农村的结婚、生孩子、祝寿、丧葬、许愿、还愿、请神、祈雨等,如生女孩便演《樊梨花征西》,生男孩便演《九龙升官》,祝寿便演《五女拜寿》等。$$市场萎缩,直接影响着艺人们的生存,也导致桐柏皮影戏后继无人。就拿岳秀良的戏班子来说,一年流浪在外,班子里每人也就是三四千块钱收入,因此岳秀良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不愿继承父亲的手艺,岳秀良也不愿让儿女们涉足皮影戏。另外,生存空间太小、惟恐别人争饭吃的狭隘思想,也使桐柏皮影艺人们不愿带徒弟,以至于如今的桐柏皮影戏新秀屈指可数。当然,一些老艺人也认识到其危害。岳秀良说,他是“掌腔”的,每场100元的收入,按说应该多分点,可戏班子里便有人闹情绪,现在没啥人学皮影,再找人很困难,只好将就着吃大锅饭。$$桐柏皮影戏还能存在多久?对此,桐柏县文化管理部门的领导也非常忧虑,他们表示,今后将尽可能多为皮影戏提供展示机会和空间。当然,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以为,要想从根本上拯救、发展桐柏皮影戏,省、市、县文化管理部门尽快拿出具体保护措施应是当务之急。否则,桐柏皮影戏的消失或许就在明天。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