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难忘半世纪皮影戏

难忘半世纪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难忘半世纪皮影戏

【简介】 高淑芳和老伴表演皮影戏。 于久文拿起皮影人爱不释手。 皮影又叫驴皮影,主要是用驴、马皮雕刻而成。皮影艺人被人们称为影匠。 几根竹棍儿,几个皮影人,几段唱腔就能构成一台精彩的皮影戏。 采访中,我分别问于久文、高淑芳,最想回到哪个年代,他们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接着,脸上都出现了难以言状的哀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92

【正文】

高淑芳和老伴表演皮影戏。

于久文拿起皮影人爱不释手。 皮影又叫驴皮影,主要是用驴、马皮雕刻而成。皮影艺人被人们称为影匠。

几根竹棍儿,几个皮影人,几段唱腔就能构成一台精彩的皮影戏。

采访中,我分别问于久文、高淑芳,最想回到哪个年代,他们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接着,脸上都出现了难以言状的哀伤,两个老影匠知道,他们再也回不到那个皮影戏盛行的年代了,那种美好只能在回忆里继续。

□记者 郑 璐 文/摄

茭序幕

小时候的皮影戏

高淑芳的父亲是沈阳的皮影戏演员。小时候,她随父亲的影班子在东北地区巡回演皮影戏,父亲演到哪,高淑芳就跟到哪。40年代中期,她随父亲来到哈尔滨道外区演出,演出地点是大国光电影院(现在的“嵩光电影院”)。为了宣传皮影戏,凡是道外区的繁华地段都贴着皮影戏的海报,上面写着演出时间、演出地点、演出剧目、主要演员等演出信息,再靠市民们口口相传,人们都知道了道外区新来了个皮影班子。当时京剧、评剧、相声、皮影戏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中以皮影戏最为活跃。看皮影戏成为当时人们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只要皮影戏一上演,场内一定爆满,很多人甚至站在后排听听皮影戏就知足了。旧时的皮影戏像现在的评书一样,可以说唱好几个月。市民为了看完整,得天天买票进场看。《五峰会》上演时演了一两个月才把整出戏演完。”眼镜后面,69岁的高淑芳眼神异常闪亮。

于久文第一次接触皮影戏是在他13岁那年。具体看的《大八义》还是《小武义》,68岁的于久文已经记不清了,他记得是在哈市道外区北市场里看的。因为是河北影班子演出的皮影戏,台词大部分听不懂,但皮影人物相互打斗的场面给于久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艺人手中的影人常常让观众眼花缭乱。透亮屏幕后面的影人更打动我。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 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少年时,多姿多彩的皮影人吸引着于久文,没想到长大后,他就再也离不开它们。

茭高潮

在外演出引轰动

1959年,恰逢祖国建国十周年。刚到黑龙江省民间艺术队工作的高淑芳,有了到国务院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演出的机会。高淑芳所在的皮影剧团作为全国唯一的皮影剧团来到北京。“当时,亲戚、朋友知道我要去北京表演皮影,都非常羡慕我这个职业。”

虽然是幕后表演,但操纵者的一招一式都直接影响演出的艺术效果。为了让皮影人的动作到位,高淑芳以最饱满的感情和熟练的技艺来演出,每演完一场戏都浑身是汗。《秃尾巴老李》、《东郭先生》、《拔萝卜》……每个剧目都能获得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

让于久文怀念的是出国演出的日子。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随剧团到日本、法国、韩国演出。演出中的互动环节是观众反映最热烈的环节。我们会挑选幸运观众来跟演员互动,让观众近距离接触皮影戏。外国观众对皮影是如何动起来的非常好奇,对于久文制作的皮影人更是爱不释手。如果碰到特别痴迷的观众,于久文会把皮影人送给外国友人。

“记得在法国演出时,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都长时间鼓掌,久久不散。有一次,我带着演员谢幕三次,观众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坐席。”这让于久文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茭尾声

皮影戏渐行渐远

2008年秋末,两位影匠已经从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退休多年,但他们始终没有离开心爱的皮影艺术。高淑芳正为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的皮影艺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准备。68岁的于久文正教他的学生小楠刻画皮影人。

既会演唱皮影戏,又会操作皮影戏的高淑芳告诉记者,她把操作皮影的艺技传给了儿孙们,但是古老的唱腔已经失传。1984年以后,大四弦、椰琴、扬琴、古筝等乐器现场伴奏,皮影艺人现场演唱的场面已经不复存在,所有的这些被一本本成品录音磁带所取代,皮影戏远没有旧时那般原汁原味了。

在于久文的家,于久文正为学生小楠讲解如何制作皮影人,“女性发饰、衣饰多以花、草、云、凤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为图案。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

现在,每周都有20多个学生和于久文学习制作皮影。学生们来学皮影的目的是参加智能机器人大赛,让机器人来操作皮影。众多学生里,真心学习制作皮影的学生只有小楠一个,对于这些于久文倒是不介意。“只要能让皮影艺术传承下去,我都会尽心尽力地去教。”

如今,皮影成了工艺品,它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静静地躺在皮影箱里。“这是皮影的悲哀,因为他们的生命在舞台上。”话语中,两位影匠的失落不言而喻。

半个多世纪过去,两位老影匠的生活仍与皮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还在努力着,想让更多的人喜欢皮影……但那仍然阻止不了皮影艺术正在消逝的脚步。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