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抢救海宁皮影戏

抢救海宁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抢救海宁皮影戏

【简介】3月29日下午,浙江海宁青少年宫演出厅内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江南皮影艺术团首场演出拉开了帷幕。在沈圣标老人的率领下,张坤荣、魏浓根等8名皮影老艺人表演了中国传统的皮影戏《两朋友》、《龟与鹤》、《鸡斗》、《采蘑菇》等。这8名老艺人全是40年前浙江皮影剧团的老团员,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69岁,最小的也有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737

【正文】

3月29日下午,浙江海宁青少年宫演出厅内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江南皮影艺术团首场演出拉开了帷幕。在沈圣标老人的率领下,张坤荣、魏浓根等8名皮影老艺人表演了中国传统的皮影戏《两朋友》、《龟与鹤》、《鸡斗》、《采蘑菇》等。这8名老艺人全是40年前浙江皮影剧团的老团员,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69岁,最小的也有58岁了。陈毅称赞他们是“外交大使”今年65岁的沈圣标至今仍保存着40年前的演出资料。他回忆说,1954年海宁皮影戏赴京参加了全国首届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还获了奖。1956年6月,在省文化厅文艺处施振眉的倡导下,以海宁皮影“草台班”传人为骨干,在杭州成立了浙江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皮影队。1958年,皮影队下放海宁,改名为“浙江省皮影剧团”。他回忆说,当时,皮影团常去杭州、上海等地演出,有70多个国家的外宾观看了他们的表演。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在杭州常以皮影戏招待外宾。有一次演出结束,他特意走到后台,称赞说“你们真是我的‘外交大使’了”。据沈圣标介绍,海宁皮影是南宋定都杭州时遗留下来的,建国初期,这里仍有皮影草台班几十个,艺人多达数百人,常常五六个艺人凑成一个“草台班”,背着皮人箱,走村串户,为农民演出蚕花戏、祝寿戏、周岁戏、敬神戏等。海宁皮影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800年。上世纪60年代,浙江皮影剧团解散,皮影艺人各奔东西。“海宁皮影就这样绝版了,我死不瞑目!”40年的风雨岁月,染白了沈圣标的头发,但他对皮影的爱好始终不变。有闲时,口中老是哼着皮影戏中的“海盐腔”曲调。2003年2月,新西兰举办“中国新年灯会”,沈圣标等5人带着皮影戏漂洋过海,在奥克兰市的市民公园里演了《闹龙宫》、《火焰山》等传统剧目,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兴致勃勃地观看后,还与他们合影。回家以后,皮影戏常常在他的梦中欢跳着。这年9月,盐官“宰相府第风情街”开街,沈圣标将几位“老搭档”从外地请了回来,在古街上坐台唱戏,由他支付工资。从此,他常去盐官景区的皮影戏馆看老伙计们摆弄皮影,有时候忍不住接过纤棒玩弄几下。他给报社写稿,回忆的还是他的皮影生涯,津津乐道地介绍皮影戏的唱腔。去年6月,市里召开保护皮影艺术座谈会,沈圣标应邀参加。“作为六七十岁的老人,我现在什么都不缺,什么都能放下,但是,作为皮影剧团的老演员,我看着海宁皮影后继无人,面临着绝版,我是揪心地痛,死不瞑目啊!”沈圣标老人的这番话感动了大家。前段时间,他被检查出患了鼻癌,而他首先想到的是,赶快抢救皮影艺术。老人说:“我打算将老伙计邀拢起来,先把浙江皮影剧团恢复起来,然后招收徒弟,培养一代皮影新艺人!”说干就干,他将自己已办了多年的卷闸门厂关了,着手重建皮影剧团。海宁的皮影艺人如今仅剩十几人了首场演出,他们拿出来的是当年多次获奖的保留剧目,不仅引来了附近的小学生,连省里的艺术专家也赶来观看。由于几十年没有演皮影,又上了年纪,手脚和眼睛也不比当年,而后生们又不会摆弄这些皮影。如今在海宁,仅剩10多名皮影艺人,他们大多是当年浙江皮影剧团的演员。“我办这个皮影剧团,目的是要带出一批青年新手,使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免于失传。”沈圣标说。“老皮影”要招新徒弟。沈圣标说:“要求不高,一是年龄十五六岁,最好是刚刚毕业的初中生;二是要热爱皮影,最好能摆弄乐器,尤其嗓子要亮,能引吭高唱;三是机灵一点的就可以了。”他还说,招来的新徒弟由他支付生活费,并送到海宁的浙江青年艺术学校,一边读书,一边拜师学皮影。这样,新徒弟的将来就很灿烂了,既有一张中专或大专文凭,又有一门皮影手艺,海宁皮影也有了传承衣钵的接班人。这是沈圣标的最后心愿。《华东新闻》 (2005年04月08日 第三版)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