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中赏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方寸之中赏皮影戏
【简介】 《中国皮影》特种邮票 2011年1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尼巴厘岛将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传统的戏剧形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皮影戏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918
【正文】
《中国皮影》特种邮票
2011年1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尼巴厘岛将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传统的戏剧形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皮影戏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为弘扬皮影戏这株民间戏剧艺术的奇葩,中国邮政于1995年6月8日发行《中国皮影》特种邮票,全套4枚,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4地皮影戏人物形象绘入邮票。
第一枚“陕西东路皮影人物”,选用的是明末陕西东路皮影中一位身穿旗靠,头戴帽盔,披甲执剑的将军,是皮影戏《魏征斩白蛇》中尉迟恭的形象,造型精巧,刻工细致,颇具盛唐气派。陕西东路皮影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一支,主要是指咸阳以东的关中一带的皮影,以华县、大荔、渭南等县为代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改革和创新,东路皮影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与观念,经过世代长期的艺术实践,又广泛地吸收了民间剪纸、绘画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日渐形成了完美的造型原则和造型风格。
第二枚“河北滦县皮影人物”,选用的是一个小生形象,取材于清代河北滦县皮影戏《黑水国》中西蜀秀才韩幼奇父子夫妻在阵前团圆的故事。人物脸谱夸张,从额尖向下构成通天鼻,眉目上吊而弯曲,显得清秀、聪颖、大方。河北滦县皮影起源于古城滦州,流行于河北东北部唐山市为中心的地区,是滦州秀才黄素志由皮影创立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约诞生于明朝万历年间。滦州皮影人物小巧,雕刻以线刻见长,刀法犀利多变,雕镂精细,造型夸张极富装饰性。其唱法中以其掐嗓唱法最为独特,几百年来深得观众的喜爱。
第三枚“山西孝义皮影人物”,选用的是皮影戏《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形象。其脸部为阴刻,极显厚重,头戴虎头帽,身挂刀剑令旗,铠甲为菊花组织图案,应用了身段上少见的阳雕技法,显得疏密相间,均衡得体,古朴洗练。山西孝义皮影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流行于山西孝义。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已经发展成熟。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孝义皮影因皮腔音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
第四枚“四川大邑皮影人物”,选用的是大邑皮影中的旦角,从额到腮呈圆形,眉目细长,给人以善良、敦厚的美感;雕簇不重精巧而重人物性格刻画,受唐代壁画的川剧影响较多,艺术格调浑厚而大气。四川皮影大多具有汉魏石刻简约纯朴的古韵,清代极盛。皮影分东西两路,东路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影人形制多以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从陕西渭南传来之故。西路分布于川西包括大邑在内的成都地区,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响,影人体形硕大,造型大方、组合多变,服饰华美、面貌俊俏、较为写实。
党玉占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