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的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榆中的皮影戏
【简介】电影、电视走进人们的生活之前,皮影戏在榆中娱乐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 皮影戏,俗称“牛皮灯影子”,是用硝把牛皮洗净削刮以至极薄,涂上桐油,雕成人形,衬以色纸,并染上颜色,画上脸谱,四肢和头部都可活动,由艺人操纵,在光源和屏幕之间表演,投影到屏幕上的一种戏。结构上分为光源、形象、屏幕3个部分。法国著名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457
【正文】
电影、电视走进人们的生活之前,皮影戏在榆中娱乐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
皮影戏,俗称“牛皮灯影子”,是用硝把牛皮洗净削刮以至极薄,涂上桐油,雕成人形,衬以色纸,并染上颜色,画上脸谱,四肢和头部都可活动,由艺人操纵,在光源和屏幕之间表演,投影到屏幕上的一种戏。结构上分为光源、形象、屏幕3个部分。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他的巨著《电影通史》中,曾把中国皮影戏称为“电影的前驱”。
榆中县最早表演皮影戏的是晚清时期东古城人许明科曾祖父的皮影戏班。从许明科的曾祖父开始传至许明科祖父后停演。而后,许明科父亲制了两副戏箱(道具)到处演唱,许明科子承父业,发展了皮影戏,成为赫赫有名的“麻箱主”。同时,外地演技相继传人榆中。当时流入榆中的皮影戏班有两支:一支是甘肃通渭县皮影戏班。班主陈栋于民国初年领班在龙泉乡关庄村演出时,因赌博输了钱,将全副戏箱做了抵当,留给关庄的车巨才。车家利用这些道具活跃在榆中南部山乡,成为县内较强的皮影戏班;另一支是陕西皮影艺人梁万福带领皮影、木偶戏班来榆中献艺演出时,落脚于城关大营村金培珍家里。金培珍拜梁万福为师学艺,出师后自制了一副皮影戏箱组班唱戏,成为榆中较强的第二支皮影戏班。
榆中皮影戏的兴盛时期是二十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皮影戏班有9个:甘草店王维垣的伯父(人称“王箱主”),东古城许明科,龙泉关庄车巨才,新营泥窝村“春羔子”,上庄陈家后沟村陈宗福,清水周家圈周文俊,城关大营村金培珍,中连川什字川唐占魁,龛谷庙儿沟村苏光先。其中什字川唐占魁戏班和东古城许明科皮影戏班建立最早,庙儿沟村苏光先和大营村金培珍皮影戏班为最好。
榆中的皮影戏班快速发展是与外地皮影艺人的献艺传授分不开的。戏箱除从陕西购进一些外,大多都是秦州(即天水)永平镇老李爷(名不详)制作。老李爷不但能制作精巧的影人,也能提线唱打。周文俊、车巨才曾拜其为师学习技艺,并将老李爷从天水请到榆中制作戏箱。他将制作新影人、修补旧影人的技艺全部传授给了榆中皮影戏班。
旧时,榆中的社会文化活动多以宗族和宗庙为组织形式,小庄小舍庙小钱少花费少,成了皮影戏的天下。皮影戏班在农闲季节背箱挑担走苑川,过五台(指新营五台山),上北山的窑洞,南山的庙院,并在临近的靖远、会宁、定西、皋兰、临洮等地演出。当时演出的剧目达几百个之多,其中有《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演绎的历史故事剧。大多数剧本为口传本,流传下来的剧本很少。现在民间流传的剧目有《假门关》、《泗水关》、《三闯碧游宫》、《黄河阵》、《群仙阵》、《太湖城》、《金霞冠》、《万仙阵》、《诸仙阵》、《青凉殿》、《锁阳城》、《八龙川玩景》、《宛紫山》、《火焰山》、《无底洞》、《高老庄》、《闹天宫》等100余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皮影戏停演。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恢复,但随着最后一个“影人”苏光先1987年去世,加上电影、电视的普及,皮影戏如今在榆中已销声匿迹。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