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兰州的皮影戏

兰州的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兰州的皮影戏

【简介】今年春节庙会上,永登县大同镇童家窑村皮影戏班在金城关作了10天的演出,那生动的影人形象,古朴苍凉近乎原生态秦腔的唱腔,引起游人极大的兴趣和有关文化界人士的关注。有关专家看了后感叹道:“这是地道的兰州皮影戏啊!” 兰州的皮影戏兴起甚早。在诸多史书记载中说到皮影戏时都提到“兰州影”,“所谓“兰州影”乃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457

【正文】

今年春节庙会上,永登县大同镇童家窑村皮影戏班在金城关作了10天的演出,那生动的影人形象,古朴苍凉近乎原生态秦腔的唱腔,引起游人极大的兴趣和有关文化界人士的关注。有关专家看了后感叹道:“这是地道的兰州皮影戏啊!”

兰州的皮影戏兴起甚早。在诸多史书记载中说到皮影戏时都提到“兰州影”,“所谓“兰州影”乃兰州影戏也。”当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及其现状》中这样提到:“甘肃是皮影戏兴起较早的省之一,河北西路的影戏就是从甘肃传来并发展而成的。”有人说河北涿州是中国皮影戏兴起较早的地方,但有关专家指出:“涿州一带的影戏亦来自兰州。”(见中华书局《文史》19辑)这说明兰州的皮影戏在明代初期已形成气候。

兰州皮影戏班众多,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民国年间,永登、榆中,兰州市郊及红古等地区皮影戏班演出相当活跃,最闻名的乃为榆中、永登两县的影戏班。现将两县皮影戏作一简介:

永登的皮影戏

据《永登县志》载:“秦腔传入永登约在清道光年间,略晚于木偶、皮影戏。”这就是说,道光之前的嘉庆年间,永登已经有皮影戏的活动了。有关志书资料上还提到,清咸丰年间,在地方乡绅的支持下,永登皮影戏很快发展起来,皮影戏班众多,以大通河、庄浪河及秦王川一带,演唱很盛行。他们大多为民间艺人组成的班子,在逢庙会、节日、祭祀活动中少不了他们的演唱,这些班子既唱木偶,也唱皮影,一般在节日活动中,白天唱木偶,晚上唱皮影。演唱的腔调大多为秦腔、眉户,有时也演唱本地的下二调。这次在2008年春节庙会上,童家窑王德胜的皮影戏班就是专演皮影的。班主王德胜告诉笔者:他们这个戏班已祖传六代了。据笔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得知,他们这个戏班已经代代相传近300年了,现在演唱的这个皮影戏箱也已经300年了。笔者看到,这个影箱十分古老陈旧,影身较小也显得古朴,和现在有些皮影影身比较,镌刻较为精细,男影人眼大额高,女影人眉长眼秀,且秀美多姿,显现出早年皮影人刻工的水平。王德胜的皮影戏演唱共有8人,分工明确,挑影、传影、击乐、吹奏弹唱十分明确,演唱水平也较好。笔者观看了他们的演出,现场没有剧本,全凭演唱者说唱。影框上(俗称亮子)摆的影景军营宝帐,结构精致,人景比例匀称。挑影者为王德胜,操纵灵活,手法娴熟,表演生动。永登童家窑皮影戏班,演唱很有特点,每场人物上场都有上场诗,下场亦有下场对子,每个人物上场都自报家门,呈现出一种古老的演唱形式。这种古老且有一定原生态的戏班,恐怕在全国也不多见。

榆中皮影戏班

榆中的皮影戏班在清光绪年间已有演唱活动了。最早发现的皮影戏班是光绪年间的许家皮影戏班,掌班人为许明科(人称麻箱主)。该戏班多为许氏家族,连续演出时间较长,常演剧目为《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改编的连台本戏,每一部连台戏可演3个多月。

榆中皮影戏班有名的除许家戏班外,还有一个有名戏班,就是金培珍木偶、皮影戏班。据有关志书记载,该戏班成立于民国三年至五年间(1914年至1916年)。初为陕西木偶、皮影戏班的梁万福家庭班,游动演出到榆中后,落脚在城关大营村金培珍家。后来陕西一些木偶皮影艺人在梁万福的引荐下也来到榆中,于是金培珍木偶、皮影戏班正式成立。金培珍的戏班自成立后一直坚持演出,直至建国后还在活动。后来金培珍年事已高便把戏班传给其女婿吴耀廷。该戏班演出剧目有50多出,其中有名的“十图”(《开国图》、《富贵图》、《锦绣图》、《忠孝图》、《日月图》、《百子图》、《八义图》、《得胜图》、《三花图》、《十义图》),“十山”(《大香山》、《小香山》、《火焰山》、《万字山》、《二龙山》、《天台山》、《武当山》、《卖华山》、《牛头山》、《太行山》),其中许多剧目已不多见。榆中皮影戏班众多,除许、金两家戏班外,还有当地人称“苏影子”的苏光先皮影戏班、王老大班、周文俊班、春羔子班等,这些戏班中不乏有名气很大的艺人。``ii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