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皮影戏的千古绝唱

皮影戏的千古绝唱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皮影戏的千古绝唱

【简介】 ?皮影大师王云飞。 (资料图片) 王云飞制作的皮影。吴 帆 摄 吴 帆 前两天,我同朋友带着他刚刚结束高考的女儿,访问皮影大师王云飞,别小看当今的九零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王云飞大师满脸堆笑,把我们迎进他的皮影工作室。“喜鹊枝头叫,必有贵人到!”爽朗的性格,开腔就拉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524

【正文】

?皮影大师王云飞。 (资料图片)

王云飞制作的皮影。吴 帆 摄

吴 帆

前两天,我同朋友带着他刚刚结束高考的女儿,访问皮影大师王云飞,别小看当今的九零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王云飞大师满脸堆笑,把我们迎进他的皮影工作室。“喜鹊枝头叫,必有贵人到!”爽朗的性格,开腔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风趣地说:“岐山县雍川镇何家村,在地图上小得难找,而在社会上名气大多了!天南地北的朋友都来过我家。他们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我哪有那么神啊!”接着,他像演唱一样一古脑儿说开了皮影戏。

千年“华剧”放异彩

皮影发源地在关中东部的陕西华县。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也就是华县皮影戏曲的意思。皮影戏俗称灯影戏、牛皮影、影子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堪称“国宝”、“中华一绝”。十三世纪左右传入西方,华县皮影有“中华戏曲之祖”、“世界电影之父”的美誉。

皮影戏相传起源于汉代。西汉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一天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树叶剪成人形,借着窗外的光线,一面用手舞动叶子,一面哼着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树叶易碎,后来改用牛皮做影子。汉武帝非常思念早逝的李夫人,一方士面见汉武帝说能使李夫人还魂来见,武帝允之。到了夜晚,方士设立帷帐,当他在帷帐内点燃蜡烛后,帷幕上忽然映出了仿若李夫人的身影,令坐在帷帐外的汉武帝为之神往。这就是影子戏的魅力。皮影戏盛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传。

2008年9月,国家文化部命名华县皮影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年11月,又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华县皮影”称号。目前华县从事皮影传承保护和产业经营的有2000余人,除演出和雕刻外,还带动制皮业、工具制造装帧装裱业、中介经纪业等多元化发展。皮影产品畅销国内,远销德、意、日、英、法、美、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北京、广东有专业的皮影剧团,山西有“90后” 的皮影传人。流行于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唐山皮影、凌源皮影,代表江南风格的海宁皮影,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皮影还在四川、青海、甘肃、宁夏、湖北、山东一些地区扎了根。

牛皮制出百万图

制作皮影要选用上等牛皮作原料,也有用驴皮替代的仿制品。皮子切割后,要用药水泡,再刮削、打磨、清洗,使皮子柔软透明,阴干后才能按祖传的图样绘画,再上台板雕刻,再着色上彩,然后熨平,最后钉铆合成等24道工序,精雕细刻3000余刀一件作品才算制成。

女孩听得入神,略有所思地问王老:“皮影最初的构图有参照物吗?”王老介绍,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其造型虽具区域特征,但总体而论,造型精巧,刻功细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着色艳丽。比如一场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疏密层次,道具、配景以及各个部位的图案花纹都很到位,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有势有韵,很是耐看。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不失民间艺术的古朴淳厚,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好的造型,不仅取决于高手的画技,而且全仗精到的刻功。刻镂时,刀子扎在皮子上不能动,手指推动皮子来雕刻。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稍有留实,做到繁简得当、虚实相宜。

王老说,他的影人高度39厘米,按戏剧生丑净旦设计雕刻。男性角色多为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柳眉杏眼。大部分角色为侧面单目,公忠之人雕以正貌,奸佞之辈刻以丑陋,文人雅士刻以平眉,武生将帅刻以立眉,人物的身份和品性在刻刀下清晰可见,一人一面,毫不雷同。历史传奇人物程咬金,劫黄粮时是一个性格凶暴的响马相,刻以虎豹红粗眉,刺猬红胡须,红嘴白牙,身着黑衣;之后,程咬金充了瓦岗寨义军,变成智勇双全,精忠报国的武将,此时刻刀下的他眉清目秀,长须竖眉;当程咬金被唐王李世民封为国公时,刻刀下的他细眉白眼窝,嘴巴含笑,身着蓝袍。用几片牛皮把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形象变化栩栩如生地雕刻出来,全凭艺人的艺术功力!

染色,要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镂线描白,自然谐调,简洁明快,绚丽高雅。

连缀成型,用来连缀的绳,过去是牛皮制的,现在一般是棉绦线。一个影人一般由12~13个部件组成:1个头部、1个上身、1个下腹、2条大腿、2条小腿,2支上臂,2支下臂,2只手。

一口叙说千古事

三尺戏台,一口叙说千古事;一盏灯影,双手舞动百万兵。表演皮影戏的班社,由5人组成:“前声”,一口说唱,生旦净丑由一人扮演,同时还要打鼓、弹月琴。鼓声是令,此人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签手”,操纵皮影的表演。“后槽”、“上档”、“下档”分别演奏各种乐器。

皮影戏的唱腔,称得上百花齐放。各地有各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腔调演唱。陕西以碗碗腔、老腔、弦板腔、道情、秦腔演唱。

我问王老,你这个班社是怎样分工的?王老很自豪地说:“在皮影舞台,我文武全能,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不过,这几年嗓子哑了,作“前声”很费劲,我就操起了打小喜欢的‘签手’。”王老兴致颇浓,毫不保留地谈着他的演技。

王老五六岁时,被影戏迷住,拿着作废的影人在窗户晃悠,学着登腿甩胳膊。8岁以后跟着父亲王积财跑场,每次演出,他眼睛睁得圆溜溜地看着父亲双手挑起8个(匹)人马,厮杀打斗,听着台下此起彼伏的叫好声,他暗下决心,“我也要做个好‘签手’。”几年苦练,手艺见长。他掌握了摇纱帽、提袍甩袖捋胡子、戴帽子、摆梢子、刀劈头颅、枪扎剑砍、上马下马、马上擒贼、足踢拳打、捶胸顿足、前跌后蹲、腾云驾雾、上天宫、下地狱、游龙宫、变换人身、捉鱼鳖、斗海怪等演技,同时学会了父亲挑签的绝活,而且匠心独运,别开洞天。

他挑签的鬼戏《泰合城》中,用火绳作火源,吹松香形成烟火,控制灯光忽明忽暗,使幕帐上呈现烟雾缭绕,阴森可怕的地狱景象。在现代戏《三世仇》中,他用自行车的气芯做导管,让他口中的烟雾从戏剧人物山水狼的嘴里冒出烟来,加上唱词:“穷人没吃又没穿,地主婆摆阔抽水烟”的唱词,形影逼真,把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把手电筒的小灯泡卸掉,固定在戏剧人物张九的手上,接上导线,由手电筒开关控制。狗腿子张九受命去烧穷人房,口中念到:“北风呼呼响,阴天没月亮,张九挟着草,去烧虎儿房。”灯泡时灭时闪,造成风高天黑匪作乱的恐惧气氛,把剧情表现得活灵活现。他还在硬纸板上雕出月亮、星星、雪花、雷雨,以供剧情的背景所需,真是独出心裁。

他演《刀劈韩天化》这场打斗戏,让北番探子韩天化与宋朝将领狄青在校场比武,狄青用拖刀之计将其斩首。他下马猛砍,上马克厮杀,只见他手起刀落,刀起头落,干净利索,让人叹为观止!

多年来,王云飞应邀为英、法、日等外国朋友表演,作品先后获得金奖、银奖和飞马奖,中国美术博物馆、中国民间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民俗艺术陈列馆收藏。陕西省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和他的班社在省内外演出5000余场,深受群众欢迎。

影戏世家有传人

王老讲道,据县志记载,他家的班社是老祖王庆在清康熙元年创办。他是第六代传人,而今已年过7旬。阎王爷不会再留他70年,他也不能让祖传350余年的影戏班社失传在他手里。他把“签手”的技艺教给儿子王同兴和年轻人吴福财、张建、尹小玲,把雕刻手艺传给儿媳王秀玲。

王秀玲聪明好学,经王老稍一点拨,就能心领神会。她改进工具,由祖传的一把刀,为现在的推刀、拉刀、平刀、锉刀等13种雕刻工具。并且以黄、蓝、黑、白色为传统的红、绿色配色,使作品色泽既鲜艳又柔和。她系统地运用西府皮影的艺术理念大胆创作。作品《西厢记》、《杨宗保大战穆桂英》、《霸王别姬》获“首届全国青少年文化艺术作品征集展示活动”一等奖。她的作品注入了现代艺术元素,人物古朴而不古板,秀女端庄飘逸,武士彪悍刚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即使不谙古典戏剧的年轻人也能为之倾倒。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