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深河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深河皮影戏

【简介】 古今对话――“拦门”艺人常开清赋予影子生命活力 40岁的皮影传承艺人李胜海 老艺人李茂春一人操控五六种乐器,忙得不亦乐乎 将牛皮放在凉水里浸泡两三天净皮 将制好的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两手托起千秋将,灯影照亮万古人 影子雕完,开始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 栩栩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69

【正文】

古今对话――“拦门”艺人常开清赋予影子生命活力

40岁的皮影传承艺人李胜海

老艺人李茂春一人操控五六种乐器,忙得不亦乐乎

将牛皮放在凉水里浸泡两三天净皮

将制好的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两手托起千秋将,灯影照亮万古人

影子雕完,开始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

栩栩如生的影子“团队”

记者赵虹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过去电影、电视等未出现或未普及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2000年前的西汉,发源于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至清末民国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无论是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还是流行地域,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在民间乡村城镇,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热闹非凡。

据说在明成化年间,在竹溪县县河镇和中峰镇就有皮影戏班。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房县、郧县、丹江市还有皮影戏班传人,他们传承的是“西革”、“汉革”两种皮影戏。“西革”影偶小巧,唱“山二黄”腔,属陕西影系;“汉革”影偶较大,唱本地高腔,应属江汉平原影系,其形制及风格与陕豫皮影相似,是陕豫鄂三地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时至今日,在我市农村,这种唱本地高腔的民间艺术形式仅有竹山深河皮影戏保存得相对完整。农忙时节,皮影戏班活跃在山乡村组,颇受村民们的欢迎。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其制作材料为牛、驴、马、骡皮,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由于制作工艺太复杂,大多数戏班只会表演而不会制作皮影。难能可贵的是,竹山皮影传人不仅能表演,而且还能制作。这或许是竹山皮影长盛不衰的原因吧!皮影制作师任少勇说:“制作皮影,首先要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非常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

皮影戏对表演技艺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更要兼顾旁白和唱腔,没有看家本领就当不了“拦门”(皮影术语,即表演者)。竹山皮影传承人、“拦门”师傅常开清告诉记者:“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上功夫要绝妙高超,同时,嘴上要说、唱,脚下还要控制锣鼓。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师傅言传身教,更需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方能胜任。”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过去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皮影这种表演形式面临消亡的窘境。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竹山县深河皮影不仅已申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正以一种新的形式活跃在全县各乡镇。竹山县文化馆和深河乡利用皮影文化遗存,创新表演形式,组织编写以十星文化为内容的皮影新词,制作当代人物形象,做到“老戏新唱”,使古老的皮影戏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做到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