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情迷中国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歌德情迷中国皮影戏
【简介】 18世纪,洛可可浪漫主义风潮席卷整个欧洲,人们追求纤巧秀丽的风格和豪华的装饰。法国凡尔赛宫中,摆满了中国的漆器和瓷器,在白底上描绘花鸟、人物的瓷瓶最受欢迎;中国丝绸成为市场上畅销的纺织品,还出现了法国人仿造的以龙为图案的丝织面料;中国式庭院出现在达官显贵的花园里,奥地利的皇室还仿效中国皇帝,乘坐黄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541
【正文】
18世纪,洛可可浪漫主义风潮席卷整个欧洲,人们追求纤巧秀丽的风格和豪华的装饰。法国凡尔赛宫中,摆满了中国的漆器和瓷器,在白底上描绘花鸟、人物的瓷瓶最受欢迎;中国丝绸成为市场上畅销的纺织品,还出现了法国人仿造的以龙为图案的丝织面料;中国式庭院出现在达官显贵的花园里,奥地利的皇室还仿效中国皇帝,乘坐黄色的华美大轿;而雕刻精细、玲珑剔透、富于浪漫色彩的中国皮影戏也在欧洲风行一时。中国皮影戏早年经由德国传入法国。1767年后,称为影戏,最初仅在沙龙中表演,但不久就成为通俗的娱乐。18世纪德国的天才诗人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对中国皮影戏在欧洲的流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歌德于1749年出生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曾任帝国的皇家顾问,家境丰裕。法兰克福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人口稠密、商业繁荣。歌德4岁时,祖母就在圣诞节的前夜演皮影戏给他们娱乐。“她提起皮子做的影戏人子上场后,变幻成了一出一出的悲剧,引起我们幼稚的创想,尤其是我对此项戏剧的观感,一生受用无穷尽。之后,这位慈爱的祖母,把影戏人子给我们自己演。我们倚仗自己的聪明,给这些死人物添上各种的生气……”
歌德成年后,对中国的小说、戏剧、诗歌都做过深入的研究,他曾读过一部中国传奇《好逑转》(法译本为《两姐妹》),在书上做了很多评语,并想据此故事写部长诗。他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他曾在读过英译本元曲《老生儿》后,给朋友写信说:“这里描写了一位没有后代,不久就要死去的老人的情感,非常深刻动人。”歌德还把一部中国诗集译成德文出版,名为《百美新咏》。他在该书前言中说:“这些诗使我们相信,虽然在这一奇怪特别的国家有种种的限制,但一般人仍然在不断地生活、爱恋、吟咏。”这些研究增进了歌德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他对中国皮影戏更加热爱。1774年,歌德在德国的一次展览会上,把中国影戏介绍给观众。为发扬这一艺术,又于1781年8月28日他生日这天,用中国影戏演出《米纳娃的生平》,并在同年11月24日演出《米达斯的判断》。当时,歌德在魏玛公国任顾问官,又是蜚声文坛的一代巨匠,他如此热情地推崇中国皮影戏,无疑推动了中国皮影在欧洲的流传。在德国,很多专家、学者在歌德的影响下,热衷于研究中国皮影戏,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德国学者格汝柏从1901年起着手翻译中国皮影戏剧本,艰苦工作8年,没有译完便于1908年去世了。他的学生克锐布士同劳斐尔一起,又用了7年时间,终于在1915年完成老师遗愿,译完了这批中国皮影剧本,并由皇家科学研究会出版。这些剧本多达68册,内容十分丰富。劳斐尔在序言中说:“这儿,(中华)民族用他自己的语言,亲自对我们讲话,把他们的感情思想,质直无饰的表达出来。”1933年,克尔大学教授燕生,还把中国影戏《盘丝洞》译成德文出版。新史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