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皮影戏(图)
【类型】报纸
【篇名】家乡的皮影戏(图)
【简介】 韩成武 周末下午,偶然打开电视机,点到10频道,节目正在介绍《唐山的皮影戏》。那舞台,那影人,那锣鼓,使我油然忆起家乡的皮影戏。 我的家乡是武清的一个小村,叫东汪庄,地处潮白河下游,是个在湿地上堆土建起来的村庄。儿时的家乡年年遭遇洪水,每到夏季暴风雨之夜,常会听到紧急的锣声,有人在喊:“发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221
【正文】
周末下午,偶然打开电视机,点到10频道,节目正在介绍《唐山的皮影戏》。那舞台,那影人,那锣鼓,使我油然忆起家乡的皮影戏。
我的家乡是武清的一个小村,叫东汪庄,地处潮白河下游,是个在湿地上堆土建起来的村庄。儿时的家乡年年遭遇洪水,每到夏季暴风雨之夜,常会听到紧急的锣声,有人在喊:“发大水啦!去堵围村埝啊!”父亲就慌忙起身卸下门板,同乡亲们一起去堵埝、防洪。天亮以后,出门望去,村庄四周白水汪洋,寸草不见,远处的三村五寨像小船一样在大水间漂摇着。“东汪庄”,是谁起的村名呢?真是名副其实啊。
那时,故乡小而贫穷,是兔子不来拉屎、土匪不光顾的地方。全村仅有72户,却有很多“光棍”男人,我的五叔、家乡皮影戏的主持人就是其中的一个。五叔外号“瘸老五”,他右腿残疾,但心灵手巧,木匠活儿那叫精通,村里人置办家具都要找他设计和打造。此外,他的特长还表现在文化艺术上。他才思机敏,幽默风趣,善于给村里人起外号,或依据对方的相貌特征和日常习惯,或依据穿着打扮与言行举止,往往能击中“要害”,起的外号给人以入木三分的感觉。外号一经起成,便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村人互以外号相称,姓名反倒被忽略了――“‘大沙暄’(一个脸肉虚肿的人),你过年好啊!”“好,好,‘老棉裤’(一条棉裤穿了20多年的人),你也好!”人们这样彼此相称,毫无恶意,完全是一种乡情浓浓的调侃。农业合作社成立以后,就连生产队长给社员派活,也经常使用外号点名:“‘大嘴岔’,你去南洼子锄苗。‘蛤蟆六’,你去西横地薅草……”人们静静地听着,然后欣然领命而去。村里的成年人,无论男女,都被瘸五叔起过外号,也都被“叫响”了。在那样的饥贫的岁月,外号所产生的一点儿幽默,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些许的快慰。可惜,瘸五叔没有熬到改革开放,不然,凭着他的聪明和才能,成家立业是不困难的。
记忆中,家乡的经济和文化那时是双重贫穷。就文化方面来说,瘸五叔主持的皮影戏是村里唯一的娱乐形式了。上世纪50年代,儿时的我在村里念小学。夏季里,有时放学回家走在大街上,看见瘸五叔在胡同口张罗布置舞台、道具,就知道要演皮影戏了。瘸五叔主持的这个皮影班子,影人道具是村里出资购买的,演员、文武场“把式”完全由村民充当,村民们自娱自乐不讲任何报酬。我父亲是拉四弦的琴师,我南院大伯是唱小旦的,还有其他外姓人也担当一些角色。那年月连饭都吃不饱,可是父亲却夹着胡琴走得风快,母亲总说他是“穷乐心儿”。
常常是晚饭没有吃完,大街上就传来了锣鼓声,那是召集观众的信号,我扔下饭碗就跑。母亲在后面唠叨:“真是有啥爹就有啥儿子!”
舞台设在一个宽阔的胡同口,那里竖立着一张很宽很长的白纸窗。纸窗外面是大街,也是“观众席”,纸窗里面则是演出人员集聚之处。锣鼓声中,村里的男女老少,携板凳的拿蒲团的,空着手的,抱孩子的,拄拐棍的,光屁股的,或结伴,或独行,三三五五,闻声而至,在纸窗前坐下来。开场之前,有为抢占地方而争吵的,有训斥不听话的孩子的,有谈论年景的,有拉家常的,大声小嗓,沸沸扬扬,堪称热闹非凡。等到影戏开场,则满场寂然,鸦雀无声。
瘸五叔是导演兼演员,纸窗上出现的人物,行、坐、滚、打都由他一手操作,他还主唱老生。他记性很好,能背下30多个剧本的全部道白和唱段,每当别的演员偶然疏于记忆,他都能给予提示。可惜,童年的我听不懂那些一本正经的大戏,至今尚能记得的只是那些逗乐的和恐怖的戏出。有一出戏叫《锔大缸》,说的是一个锔匠挑着担子,来到一个村庄,有个大嫂的腌菜缸裂了缝,让他来锔。于是,双方为工钱问题展开了一场较量。瘸五叔演锔匠,在演唱中,他时不时地加入一些自编的唱词,有些是近似于黄色幽默。这时,观众里就有些中老年妇女笑着骂他:“该死的瘸子!哈哈哈哈……”瘸五叔是个光棍,有这种借题发泄的欲望也是自然的。还有一出戏叫《借??》(古代的一种发饰),说的是有个媳妇在串亲之前,为了体面,向他人借??,人家舍不得借,经过她百般巧舌,终于取得了成功。恐怖内容的戏出,我只记得《胡狄游地狱》。说的是有个叫胡狄的人,周游十八层地狱,看见每一层地狱都是生前犯有罪过的被小鬼施以酷刑,或遭刀砍,或遭油炸。大秤买小秤卖的奸商被铁钩子钩住肚皮,悬在空中;嫁给两个男人的妇女,被小鬼用锯分身两半等等。有些戏是虽有些封建迷信色彩,但都是教育人行善的。
家乡皮影戏的唱腔,同唐山皮影戏相比有些不同。相比之下,我觉得唐山皮影戏唱腔则属“柔”,而故乡皮影戏唱腔属“刚”,其中含有河北梆子那种高昂深沉的韵味。我不知道这种唱腔的源头所在,只感到它很适合当时人们的心境。由于早年总看皮影戏,加上父亲是拉四弦的戏班子中人,在家里也能经常听到那种曲调,我至今还能哼出一些段子来。
文革期间,我回乡探亲。有一天,父亲对我说,那些皮影人形和道具全被乱扔到大街上,当作‘四旧’给糟蹋了,有人私自拿走了一些。我当时没有十分在意,事后思忖父亲的话,方才体会出老人家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伤感心态。那时,父亲是否在提示我也去拿一些回家呢,应该是的。因为这是他一生的兴趣所在,是他的精神寄托啊。
啊,我故乡的皮影戏,现在回忆起来,犹在眼前。(作者:武清)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