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秦州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秦州皮影戏

【简介】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在古城秦州,皮影因其材料多用牛皮制作,故秦州皮影戏又被称为“牛皮灯影子戏”。据相关史料记载,皮影戏起源于汉,兴于明,繁荣于清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秦州是秦人的发祥地,是秦文化的起源地,据专家考证,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唱词和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33

【正文】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在古城秦州,皮影因其材料多用牛皮制作,故秦州皮影戏又被称为“牛皮灯影子戏”。据相关史料记载,皮影戏起源于汉,兴于明,繁荣于清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秦州是秦人的发祥地,是秦文化的起源地,据专家考证,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唱词和唱腔主要以秦腔为主。因此,以秦腔为主调,皮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天水民间艺术,便在秦州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基。

皮影戏的表演一般是在晚上进行(也有在白天表演的,但其效果就没有晚上那么逼真),台子的搭建相对比较简单,通常是用木头或钢管固定成“井”字形,上面铺上木板,顶部盖上棚布,表演时在台子前方绑上一片不到3平方米的白布或纱布,用灯光照射用牛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只有6平方米大小的后台,一般只需二三个演员操纵皮影,其他几名演员除了各自手里的乐器外,还要照顾到一边放着的锣或镲,时而还要在声响的配合下,和着挑动皮影的艺人按照不同的角色,装扮成生旦净丑的腔调唱着秦腔。

皮影戏的唱词唱腔主要是以秦腔戏文(折子戏)为主,但唱法略有不同,戏文有暗示人们生活中要从善做人,不要做伤天害理的坏事,不然死后要受到阴间种种惩罚的剧目《游十殿》;有歌颂美满幸福的爱情剧目《花亭相会》;还有大人小孩子爱看的古典打斗剧目《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连营、草船借箭”,《封神榜》中的“黄河阵”等。

秦州皮影戏在天水六七十年代特别盛行,大凡庙会和节庆期间,在南乡和城郊区域一带,各村都要请最好的皮影戏班来唱几天,一来是图个热闹喜气,二来也是展示自己村子经济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八九十年代的秦州农村经济还不太富裕,逢年过节、庙会期间能够请得起大秦腔班子的乡镇不多,而皮影戏以它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表现手法和经济实惠的表演酬劳,赢得了农村老百姓的普遍接受和欢迎。每年的春节和农历五月五“端阳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皮影戏便在这里成了重头戏。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