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报纸
【篇名】凌源一绝——皮影戏
【简介】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者“影戏”,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其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幕布、唱腔以及演员手中操纵的影人表演表现出来的。在我国,皮影戏已经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因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868
【正文】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者“影戏”,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其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幕布、唱腔以及演员手中操纵的影人表演表现出来的。在我国,皮影戏已经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因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史料记载,到宋代皮影活动已经十分兴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戏曲艺术形式。 位于辽冀蒙三省区的交界处的凌源市,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300多年前,凌源皮影戏便是从这片土地上开始生根发芽的。凌源皮影是于清朝中叶,从唐山传入东北的,是中国北方皮影的一个支脉。当时,皮影刚一进入东北百姓的生活中,就受到了普遍的青睐。于是无论豪门富户、书香门第、还是平民百姓及民间艺人纷纷组织戏班,几乎每个村子都曾有过农民自娱自乐,农闲时才活动的小影戏班子,还有许多专业的影戏班子,把皮影做为谋生的手段,它们一边演出获取收入,一边招收学徒扩大自己的规模。凌源皮影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一支,因雕刻影人用驴皮,故又有“驴皮影”之称。 凌源皮影的造型、用料、雕镂、色彩、装置、卷本与北方皮影类同,但因流传地域不同,受民歌、民间音乐、民族习俗、语音调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凌源皮影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声腔音乐、演唱风格,地域特点十分明显。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凌源皮影越来越突出乡土特点,演唱讲究快马轻刀,道白方言韵味浓重。在上个世纪的初期,凌源皮影无论从影人的造型制作,影戏的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来说,都达到了历史的颠峰。当时有很多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私养影班为荣耀,因此,即使在这种近乎苛刻的师徒关系中,皮影艺术却世代相传,能人倍出。到了今天,皮影艺人不再把唱影当成单一的谋生手段,而是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更多的融入了自己对于影戏的独特情感。 在今天的凌源乡村,皮影戏已成了一种吉祥戏,每当人们欢度佳节、酬神贺寿、迎亲嫁娶、喜庆丰收,都会热热闹闹的唱上几天皮影戏,特别是每年正月初五至开犁,农田耕后挂锄和中秋节及打完场,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多以唱皮影为主要活动。屯子负责筹集资金邀请戏班,各户平均分摊,所以当地农民中流传有这么一句歌谣:“柳树屯儿嘎嗒地儿,大事小情凑把趣儿,认可唱它两月的影儿,不唱一回单出戏儿。 ” 在皮影戏的白幕上,虽然舞动的都是平面偶人之影,但其音乐与唱腔却能使人情绪起伏。高兴时能让人心舒气爽,悲伤时能催人泪下,动人万分。 据《民俗》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