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故乡的皮影戏

故乡的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故乡的皮影戏

【简介】“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是皮影戏的真实写照。 皮影戏在我国起源很早,相传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非常想念她,有个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灯光照在布帐上,武帝如见了李夫人一般,非常高兴,这可能就是最早的皮影戏了。 宋人洪迈《夷坚三志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18

【正文】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是皮影戏的真实写照。

皮影戏在我国起源很早,相传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非常想念她,有个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灯光照在布帐上,武帝如见了李夫人一般,非常高兴,这可能就是最早的皮影戏了。

宋人洪迈《夷坚三志》讲,一个叫惠明的和尚,为人占卜非常灵验。一人让其说说自己的职业,惠明当即赋诗曰:“五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一语点破那人的皮影艺人身份,可见那时皮影戏已很流行。

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岁月,精神生活同样匮乏。冬季漫长的寒夜是很难熬的,那会儿看电影得几月一遇,而且放来放去就几个老片子,使人很失望。

秋种一过,就有好事的托亲拜友请来玩皮影戏的班子。傍晚有人拉车子挨家挨户筹粮食。“每家五斤白芋干,看三晚黑皮影。”尽管那时粮食紧缺,五斤白芋干不是个轻松的数字,但能饱几晚的眼福,觉得也还值。

玩皮影戏的消息一传开,小小的村庄便充满了欢快。人们奔走相告,过年一般的热闹。小孩子性急,不等天黑就拿一个铁一般黑的山芋饼,赶去抢占“最佳位置”。

皮影戏的戏台,就是一辆农用四轮木轱辘大车。上面挂一方白布,就完成了演出的准备工作。皮影人物多用驴皮或牛皮雕成,身上设若干关节,用琴弦绞连,上按几根细杆。表演者在幕后持杆操纵,通过灯光把人物形象投在布上,或念唱或打斗,一招一式生动逼真惹人喜爱。

演皮影戏多是两人,一人操纵加演唱,一人打锣鼓家伙。演的多是神活剧,“哪吒闹东海”、“大闹天宫”、“八仙过海”什么的,剧情热闹紧凑,悬念迭生扣人心弦。念唱声调优美,语言诙谐,人群中不时发出开心的轰笑声。进入剧情的人们,把饥饿和寒冷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孙悟空要翻筋斗云的时候,表演者用脚往大车板上一跺,“咚”一声那猴头就起在空中。神仙们打斗,枪械上火光闪闪,很像那么回事,演到精彩处台下叫好之声不绝。

都说电影是遗憾文学,一旦拍成就无法改动。而皮影戏则不然,它有很大的随意性,表演者在戏不多的情况下,为了拉长演出时间,往往“兑”进很多“水”,上了年纪的人懂得戏文,看了直摇头,说:“太不跟‘本’了。”小孩子家不管那些,只要热闹就行。我们随着剧情的发展或喜或忧,或欢呼或叹息,到了忘我的程度。

当耍皮影的人唱道:“唱得好来莫说好,唱得不好多包涵”时,便知道剧终了,只得恋恋不舍地往家走。走远了还回首观望,刚才还杀声阵阵、狼烟四起的“战场”,已经偃旗息鼓、烟消云散。只剩下一方小小的白布和布后那幽幽的灯光。

每晚饭后,和家人坐在一起悠闲地看电视,千里万里的节目转换,只在小小的遥控器上一按就完成了。没有了喧嚣和拥挤,没有了饥饿和寒冷,然而,却感到缺少了企盼和渴望,缺少了空旷和粗野,还缺少了乡邻之间那挥之不去的浓浓亲情。

不经意间过了“耳顺”之年,时间漂白了很多记忆,然而,故乡的皮影戏却经常在眼前闪现,那悠扬而独特的唱腔,还在耳畔回响。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一口叙述千古事,劝善贬恶说春秋。”

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皮影戏。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